媽媽不必當超人 也不用太正經
她曾經在部落格中寫下一篇〈父母的有效期限〉,被網友瘋狂轉載。文章內容源自於一位媽咪在部落格中抒發如何在小的時候,幫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孩子尚小,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這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一旦孩子到了青春期,所有該教、該說、該做的,都變成是對父母的驗收期。
也許是讓許多父母心有戚戚焉吧!至此,這篇文章無論是在學校網站或是部落格中被大肆轉載,只是沒想到作者大名被不明所以的冠上了龍應台(作家,現任文建會主委),讓作者本尊帶著五味雜陳的心情,在部落格中大聲詢問:「誰是龍應台?為什麼要抄襲我的文章?」經過一連串的誤會還有眾多網友的解釋,讓她感到慶幸被誤會,開始啟動寫作的不歸路。兩年前她發表第一本新書《媽媽不必當超人》,集結生活上的39個教養小故事,掀起一陣討論。
教養實戰經驗 征服網路格友
若您曾被〈父母的有效期限〉感動,相信您對本期的焦點人物一定不陌生;若您已是本期焦點人物的忠實格友,更不能錯過本尊的第二本新書《媽媽何必太正經》。如果您是第一次認識這號人物,那麼您更不應該錯過這位號稱「紐約瘋媽」的教養心得,瘋媽正用她的「實戰經驗」和您分享她和小孩的生活點滴──媽媽何必太正經!
長年以「紐約瘋媽」行走部落格多年的她,是一個紐約家庭主婦,擁有三個孩子。其實瘋媽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13歲之前的童年時光都在臺灣度過,之後一家子移民美國就此深根了。照理說,說得一口流利的美語已是瘋媽的強項,然而瘋媽並沒有選擇用美語書寫,根據瘋媽在書中的寫法,表示雖然說得一口流利的美語,但書寫卻有限制;反倒說的不太流利的中文,書寫則沒問題(但其實瘋媽的中文也說得很好喔)。慶幸瘋媽選擇中文發表,才讓我們有福氣讀到許多精彩的教養心法。
和所有的現代職業婦女一樣,瘋媽曾在育兒與工作中奮鬥過,在懷上第二胎申請待產假期時,在家目睹大女兒的囂張行徑與蠻恨行為,原本不想放棄工作的她,則因為老公的一句話:「再多金錢,再高職位,都比不過一個堅固的家。」踏上這一條佈滿荊棘的教養大道。瘋媽承認一開始待在家輔育孩子的那段時間,是她這輩子自信心最低的時候,孩子的瘋狂行徑常讓她抓狂、發呆,甚至感到無力,卻又因為孩子的天真一句:「我愛妳」而被融化,沒想到在老三出生後,必須同時面對新生兒、三歲和六歲的女兒時,就在瘋媽快要發瘋之際,部落格解救了她。
其實我不是一個正經的媽咪,是個可以和孩子一起瘋狂的媽媽。
童心未泯的大小孩
相信很多人都對「瘋媽」一詞感到好奇,取名紐約瘋媽來自一個快被孩子搞瘋的媽咪(據瘋媽本人闡述,原先設定為「一個帶孩子帶到快發瘋的媽媽」,卻太冗長)。其實不管是讀瘋媽的文章抑或看到瘋媽本人,活脫脫就是個童心未泯的大小孩,因此我問了瘋媽除了快要發瘋之外,是否還有別的含意?瘋媽表示「其實我不是一個正經的媽咪,是個可以和孩子一起瘋狂的媽媽。」(這句話一點都不虛假,採訪當天,我們將地點移駕到公園中,一開始瘋媽為了配合我們的拍攝進度,先是和孩子玩耍,沒想到最後瘋媽和孩子「認真」玩了起來。)
瘋媽認為,身為一個媽媽的角色,要讓孩子感受到媽咪的情緒落差,也讓孩子知道媽咪會生氣,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耍,假使每天都處在生氣的狀態中,久而久之孩子將無法分辨媽咪是真生氣,還是像平常一樣繃著一張臉,最後媽咪一旦認真發火也沒有什麼威脅性了。
是父母也是朋友,前提是身為父母的角色,必須在孩子面前建立好規矩,讓孩子清清楚楚的明白大人的界線在哪裡,地雷在哪裡,絕對沒有灰色地帶可言。例如瘋媽說:「規矩建立好,孩子一旦做錯事情,他們會知道該怎麼辦,下一步應該接受什麼樣的處罰。」一旦沒有建立規矩,直到孩子做錯事被處罰,將無法衷心接受,也可能會搞不清楚被處罰的原因。
「這些都在孩子一出生就要開始關心了。」瘋媽就她的經驗分享,貝比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建立生活的習慣,這時候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只知道喝奶、睡覺、餓了就哭,這時候為了孩子上演情緒爆走的戲碼一點都不管用,因為孩子不明白,直到孩子約莫一歲半到兩歲間,開始以自我為中心時,就可以好好的跟孩子溝通,一步步建立生活規矩。
試著當個坦承坦然的父母吧
父母不用隨時隨地「假裝」威嚴和嚴肅,瘋媽認為,真實的向孩子表達情緒,也是教育重要的一塊,身為父母有時候看到孩子誇張的行徑,會發火是很正常的。瘋媽常會警告孩子說:「我快要控制不住了,你們最好離我遠一點」彼此隔離,孩子也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但因為看過媽咪如何處理情緒,他們也會投以相同行為處理即將失控的情緒,瘋媽表示:「有時候,如果我不小心失控吼了孩子,我也會跟孩子們說對不起。」
瘋媽跟我們分享:「有一次小妮子(大女兒的暱稱)忘記帶一份重要的東西到學校,打電話叫我送去學校,當時我很火大,我跟她說:『我要處罰妳,周末不可以跟朋友shopping。』就在第二天小妮子傳了封簡訊跟我提醒,我才發現我也忘記了,等到我將東西送到學校後,我也傳了一封簡訊給她,告訴她東西送到了,但是處罰也取消了,因為我跟妳犯了同樣的錯誤。」
瘋媽認為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尊重大人,但總是低估孩子的聰明能力,因此試著拿掉父母的堅硬外殼吧,當個坦然,做錯事也會道歉的父母,一旦處罰孩子,孩子也會真心接受父母的處罰。尤其孩子到青少年的年紀時,孩子已經有能力看到父母的缺點而不給予尊重的態度,親子關係容易顯得緊張。
培養孩子生活能力 比什麼都重要
瘋媽表示她很感謝父母從小對她的教育方式,因為爸爸長年在船上工作,教養義務幾乎都落在母親的肩頭上,必須訓練孩子從小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長大後的瘋媽才發現不是每個小孩都知道什麼時候該自己起床,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澡等,雖然一度埋怨為什麼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來,最後才發現從小養成「生活的能力」很重要。
生活的能力另一部分則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瘋媽希望孩子們的生活不只是為了應付學校的考試,而是在面對任何問題時,第一時間不是慌張不是怕,是用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像是瘋媽跟我們分享,在來臺的飛機上,空姐發給每位乘客一份餐點和一條香蕉,坐在瘋媽旁邊的小胖(小兒子的暱稱)說:「媽咪,我不喜歡我的香蕉,我的香蕉黑黑醜醜的。」當下瘋媽沒有馬上跟小胖換,而是跟他說:「這香蕉是可以吃的,沒有關係。」
之後瘋媽轉頭和女兒絮語,一會兒的時間,再回頭看看小胖時,他香蕉已經被換成一個乾淨的香蕉,瘋媽知道小胖主動跟隔壁的乘客換了一條乾淨的香蕉。她笑說:「有那個自信去解決問題,對我來說比考一百分還厲害。」
此外,孩子的「品格」也比什麼都重要,瘋媽認為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和跟父母親近的孩子,成績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喔。父母給予孩子尊重,讓孩子對自己充滿期許,培養責任感和榮譽心,也會懂得尊重別人。
所以在瘋媽教養心法裡,反對透過體罰的方式教育孩子,這會讓孩子的自信心受挫。儘管很多人都會認為說不打孩子就是寵孩子,瘋媽認為不斷的打孩子,罵孩子,再不斷的幫孩子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寵孩子。父母完全沒有自己的方寸,沒有一個準則,如果體罰孩子只是在釋放大人不滿的情緒,完全沒有經過思考下的舉動,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非常大。
教育其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時間飛逝,原本是讀者跟著書中成長的小孩,小妮子都已經13歲囉。這次瘋媽第一次帶著三個孩子(表面是黃種人,內心卻是白種人)應邀新書發表會勇闖臺灣。雖說臺灣是瘋媽的故鄉,但孩子都是第一次踏上母親的故鄉。
瘋媽很高興臺灣的讀者給予她們一家子的熱情與支持,孩子們總發出疑問:「他們(讀者)又不認識我們,為什麼這麼喜歡我們。」在孩子的想法裡,媽咪就是媽咪。殊不知長年以中文書寫的媽咪,在臺灣已經累積了多少的忠實粉絲了呢。瘋媽也跟我們說,遇到讀者跟她表示,孩子的表現都很大方,完全不會怯場或是怕生,要簽名就簽名要拍照就拍照,西方教育和東方教育果然不一樣。瘋媽很誠實的表示,她也不知道臺灣教育的方式,自己在過去那些年的教育其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瘋媽跟我分享有孩子的好處是逼她自己不斷的自我反省,就像是一個鏡子去看到自己的缺點。就像是小胖生氣的時候都會拍桌子,有一天小妮子跟她說:「妳知道小胖會什麼生氣的時候會拍桌子嗎?因為妳生氣的時候也會拍桌子。」有一次瘋媽生氣時,就往拍桌子下去,連她自己也被嚇了一跳。「孩子真是上天派來教訓我的,三個個性完完全全不一樣。」瘋媽說道。
採訪後記
採訪的隔天,瘋媽即將帶著孩子回到故鄉基隆,瘋媽13歲的年紀去了美國,三個孩子更是道道地地的美國人(雖然外表還是黃種人),但瘋媽骨子裡卻仍保有中西文化的交融,13歲正值懵懂待飛翔的一個年紀,去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國度,除了語言上的隔閡之外,最大的差異來自文化碰撞的震撼,時常顛覆與撞擊瘋媽的想像。
而今,小妮子也已經13歲了(寫稿時才發現這不正好是瘋媽移民美國的年紀嗎?也是大女兒第一次踏上臺灣的年紀),也來到了父母有效期限的青春期,有些時候小妮子會有很長時間都不在家,或是很晚才回家,老公會突然出現孩子不在身旁的失落感,樂觀的瘋媽反而認為「這是好事啊,代表小妮子有朋友,所以才會每個星期都有人約。對青少年來說朋友是第一。」
我也問了瘋媽,是否有父母的永久保存期限?瘋媽表示:「不管孩子幾歲,只要父母還健在,只要孩子需要,依靠一定在,這個依靠沒有設線。」瘋媽說小妮子來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生活空間、生活方式、穿衣風格,瘋媽反而慶幸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主張,表示孩子正學習為他的人生負責任,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的生活,假使孩子到了2、30歲孩還需要父母打理生活,父母才需要擔心呢。
直到目前為止,瘋媽仍不認為她是教育專家,也不把自己當成作家,依舊很謙虛的認為自己只是將生活上的大小事透過書寫得到整理與自省的功夫,從爬梳文字的過程中梳理自我的情緒。不過瘋媽倒是很認真的告訴我,自從第一本書出版之後,覺得這本書不是在為她一個人書寫孩子的生活記錄,覺得自己好像被賦予重任,因為有好多讀者跟我瘋媽分享他們的小故事,說她改變了讀者哪些部分,讓瘋媽儘管在外面也會趕快拿起紙巾記錄下來,希望透過文字的傳達幫助些許父母。相信第二本《媽媽何必太正經》,也能帶給新舊讀者不一樣的全新感受。
有那個自信去解決問題,對我來說比考一百分還厲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