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多年未去紐約了,但回想起來,卻仍是激動不已。在1999年二十世紀的末尾,我曾經在它的懷抱裡盤桓了許久,而那是紐約最好的時代,曾經一度被暴力和色情陰影所籠罩的市容,早已一掃黑暗陰霾,神奇地起死回生了,而二十一世紀的九一一事件、金融危機則尚未發生,曼哈頓島洋溢著蓬勃的生氣。好幾次,我登上世貿大樓的頂端,貼在玻璃帷幕朝下方看,這個角度給予我奇妙的幻覺,感嘆紐約原來竟是這麼地小,也才不過我的巴掌大,而我伸出手來,彷彿就可以把它輕輕掐入我的指縫裡,想像自己正在旋轉它,旋轉這整個世界。
我住在西11街附近,是一棟政府以便宜房價租給藝術家的大樓,樓頂是康寧漢舞團的練習場,偶爾沒事,便晃蕩上去看舞。但那棟大樓我最愛的其實是地下一樓的洗衣間,一條長而陰暗的走廊,曲折迴繞,塗著濃冶的藍綠油漆,走進去竟是陰冷颼颼,像是沒有出口的地窖迷宮。每回我抱著洗衣籃,沿長廊搖晃,就不禁想起王家衛的電影。這裡是躲在城市中的幽暗心臟,腦的祕密記憶迴路。
紐約的夜讓我沉迷。白日我搭地鐵上行,到上城哥倫比亞大學的東亞圖書館看書,夜幕降臨,我便在下城的街道中遊走,隨意哪條都好,日子久了,發覺逛來逛去,竟都離不了一條街,Bleecker Street。街上是密密麻麻的酒吧,而北京三里屯也有酒吧一條街,與之相比,卻算不了什麼,音樂素質實在太差,但Bleeeker Street卻是處處驚奇,每一扇門推進去,都掉入一個眩人的音樂世界,各式風格,搖滾龐克饒舌藍調爵士,而且友善,進去不點飲料便不須付費,聽過癮了,再換下一間去。
我本愛爵士,但Blue Note已趨商業,Village Vanguard雖好,但每次去,總懷抱朝聖的嚴肅心情,反倒不如Bleeker Street的放縱隨興。幸好,拜當時治安良好所賜,我經常在這條街上混了整夜,直到天明,才跑到街角二十四小時營業的餐館,喝熱騰騰的咖啡配蘋果派,靠在椅背望落地窗外的街景,狂歡一夜後的男男女女,現了原形似的拖著蒼白倦容,而中間穿插幾個黑人大漢,肩上扛著變色龍,正在沿街兜售,一夜聽來的音樂,此刻還在耳邊迴盪,卻已是恍然如夢了。
後來,買得一張CD,正是以Bleeker Street命名,原來搖滾史上的若干名人,皆在此處發跡。然而今日的這一條街,似乎已被國際連鎖的精品店入侵,是否仍保有當時的狂野浪漫呢?便未可得知了。
◎作者簡介
郝譽翔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現為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著有小說集《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初戀安妮》、《逆旅》、《洗》、《幽冥物語》及散文集《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等多部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