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關心附近每一條街,街中的每一面牆。春天來了,天轉亮了,雨水溫度升高了,牆上裂縫鑲著的青苔,顏色那麼新,像一個甜美的傷口,像一條隱密的路徑。
從前的文人,即使生活在都城裡,欣羨山水,嚮往耕讀,近乎是道德表演。賈政逛大觀園,來到竹籬蓬牖的稻香村,說「不免引起我歸農之意」,寶玉卻發出批判之聲──在榮華富貴的後花園裡硬要鑿出一處「鄉村」,和熱衷應和著君王恩典又要談隱居夢想,同樣虛偽。張愛玲〈公寓生活記趣〉劈頭就說,「讀到『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兩句詞,公寓房子上層的居民多半要感到毛骨悚然。屋子越高越冷」,尤其戰爭期間,煤炭漲價,高樓層居民渴望熱水,近乎癡心。愛與嘲諷乃一體二面,酸語中是了解與親切在襯底。
都市裡的美往往是碎片般藏在尋常風景中,有賴於敏銳好奇的目光。張愛玲能從市場篾簍子粘著葉子的尋常風景中發見美麗,我們何以不能從彎曲的巷子裡每一綹垂下的藤鬚、每一扇陳舊的門上,同時領略敝敗與生機,發見正在浮現的詩句?
◎作者簡介
楊佳嫻
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研究領域為台灣當代文學與四○年代上海文學文化。作品入選多種散文與新詩選集。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編有《臺灣成長小說選》。最新作品為散文集《瑪德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