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後1972的華文小說書寫──世代與記憶的倫理學 (上)

文/陳國偉    

●在喧囂的年代裡



斷代,其實涵蓋了大部分所謂的六年級及七年級世代。他們成長於看似承平但其實劇烈震盪的時代,從台灣的解嚴、本土化與民主化運動、921地震、兩岸三通,到中國的六四天安門事件、改革開放、香港九七回歸,以及美國911等,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無一不是形塑出這個作家世代的感覺結構。



而且在文學的發展上,他們也面臨到最喧囂的年代。80年代末尾像是開啟了潘朵拉的盒子,華文世界接受各種西方或日本的文學藝術知識體系大量「入境╱路徑」,從寫實╱魔幻寫實、現代╱後現代、殖民╱後殖民、國族╱後遺民、認同、性別、酷兒、身體、後人類、環境生態、私小說,無一不是這個世代作家必須面對的挑戰,這些文化教養是他們進入文學場域競逐最重要的象徵資本,唯有掌握才能真正獲得一席之地。



但更重要的是,後1972這個作家世代,是否能夠建立新的文學典律與美學形式,以回應新時代的各種倫理問題?80年代晚期以來開始逐步被瓦解的世界,該如何在文學中被贖回與重建?台灣高度國族化的都會,與中國、香港極度資本主義化的城市,如何重建秩序?而面對著現代化衝擊,早已破敗的鄉土,已經沒有了「本源」,無法提供「前現代」田園牧歌與神祕寓言式的多重和聲,鄉土的「失樂園」故事,又該如何再被延續?



●駱以軍與袁哲生:克服的可能?



在華文世界中,相對於中國70世代作家的沉寂,80後作家在斷裂中建構新的典律。台灣、香港與馬華,其實很早就共享一個華文書寫的場域,因此這個世代的作家在文學典範上,存在著共同的挑戰,那就是如何找到克服駱以軍與袁哲生的方法。猶記得上世紀之交,論者還在討論駱以軍如何找到克服張大春的方法,曾幾何時,他透過《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新版易名《降生十二星座》)、《妻夢狗》、《月球姓氏》、《遣悲懷》等系列作品,將私小說式的記憶語境,以及身世寓言的迷宮圖式,不斷將空間化的時間存有論與死亡詩學推演到極致,設定了這個作家世代必得面對的文學程式。



而另一位被視為後╱新鄉土領軍者的袁哲生,則是開拓出截然不同的語境。他讓鄉土同時是憂鬱的風景,送行者無疾而終且又無法歸返的旅途,但又是與時間的幽靈共舞的狂歡節。時間原來是都市與現代性的核心命題,但袁哲生將鄉土封印成鐘面,隱隱作響地牽動歷史與記憶、現代與傳統對弈的辯證結構,成為這個作家世代不得不與之對話並試圖尋找克服之道。



●後鄉土?後國家?有土斯有才?



然而,新世紀的鄉土故事究竟該怎麼說?近年來屢屢擔任文學獎評審的季季,曾批評許多80後作家經驗不足,但為配合地方文學獎宗旨,因此作品出現「只有刻板的鄉土骨架,未能呈現密實的鄉土肌理與人物特色」的問題,尤其是農村的實際生活內容(如種植與採收、季節與溫度等專業問題)被忽略,她認為他們其實只是「偽鄉土」。



當然,這樣的批評呈現出耐人尋味的衝突性,尤其是它凸顯出前行世代意識中的書寫典律,其實是要求「鄉土」應具有一定的本質性,因此必須透過在物質性的考究,以及典型人物的塑造,方能再現「鄉土的真實」。然而,這究竟是否真是「鄉土的現實」?顯然這個作家世代有著截然不同的感覺結構。因為從60年代以來鄉土文學中的「鄉土」,早已成為翻譯的現代性進逼下必須在文字中贖回的對象;隨著城鄉差距愈趨縮小,鄉土已然破敗不堪,失去了真正的「本源」,再也無法再像黃春明或王禎和那樣,為鄉土人物造像,以還原動態的鄉土劇場,寫實成為極大的難題。正因為無實可寫,因為經驗匱乏,所以鄉土才必須現代主義化、浪漫化、夢境化、魔幻寫實化、甚至狂歡節化。是故鄉土在這個作家世代的手上,必然得從傳統均質化的良善母土,轉變成異質化、區域化的記憶標本,甚至演化為作家個體性的風格定位,但也形成彷彿「有土斯有才(華)」的世代標籤。



因此我們看到不論是甘耀明筆下《殺鬼》的魔幻鄉土,透過既有史實與想像的糅合,將關牛窩創造成具有華麗線性歷史的悲壯台灣版「馬康多」;還是童偉格《西北雨》的憂鬱鄉土,遺棄與傷逝只是同一個時間主體的兩張面孔,只剩記憶能拼湊出存有的五官,並給予微弱的溫暖鼻息;亦如張耀升《彼岸的女人》中復返的創傷幽靈鄉土,滅絕式的傷害是審判與救贖的終極體現;又或是伊格言《甕中人》的骸化鄉土,死亡與神視共舞在陰暗腐糜的肉身所交換的信仰絮語與秩序之間;或者像楊富閔《花甲男孩》的迴聲鄉土,透過語言再現人際網絡的具體結界。當然不能忘了還有王聰威《複島》中的鏡象島嶼和《濱線女兒》的鄉土抒情詩,開啟了南國鄉土對於後日本帝國時期的歷史想像;以及許榮哲的容器式鄉土,鄉土被寓言化為敘事的載體,是透過他者位置進入的想像界。在眾生╱聲喧嘩的不斷「延異」中,這個作家世代透過新的思維,繼續進行新的鄉土敘事生產。



與台灣同屬於全球化浪潮下,但不斷朝向高度資本主義發展的中國,鄉土當然仍是重要的命題;但在這個作家世代中,常常是將其擺在城市與鄉村的對位架構下被思考,像是魯敏跟徐則臣的許多作品,都有這樣的創作傾向。但在韓寒的小說《他的國》與《1988》中,則採取有別於傳統的途徑,一種有如「公路電影」的觀測者位置,去敘述主體跟他人、以及土地遭遇的方式與關係,他意圖囊括的不只是時代的風景,更是探勘國境的疆域。在這種擬似成長小說的冒險結構中,他的瑣碎話語勾勒的不是大歷史的國家敘述,而是屬於他這個世代的聲音與疑問,在主體不斷移動的自由中,充滿後國家的顛覆與想像。



●家族:記憶的倫理學



然而對於鄉土經驗匱乏有著強烈自覺的這個作家世代而言,家族成為他們僅存能夠進入鄉土的甬道,透過拼湊家族過往,驅動那些流竄在記憶網絡與鄉里人際間的故事,方能形構出鄉土的歷史圖譜。然而像是在童偉格《西北雨》、張耀升〈縫〉、伊格言《甕中人》、王聰威《濱線女兒》中,都不約而同寫到死亡,這些被召喚的記憶,往往又都是死者的故事,彷彿都回答了朱天心那個「沒有親人死去的土地,是無法叫做家鄉的」巨大命題。所以相較於前輩作家所寫的鄉土都是「生者的哀歌」,這個作家世代其實更著力於經營「死者的安魂曲」。



不過在黃麗群的作品中,家族(尤其是父者)的倫理秩序被澈底地顛覆。〈海邊的房間〉看似驚悚非常,但實是一種對父女關係的倫理懷舊,繼父透過癱瘓身體的方式,將女兒禁錮在中醫針灸的知識體系內,以延續兩者關係。然而〈卜算子〉卻又逆寫這種關係,精通命理的父親機關算盡,卻獨漏兒子意外感染愛滋的命途,似乎暗示這種傳統知識的無能為力,但最後兒子的存活只求能為父親送終,最終成為無父無母的孩子反而是生命的救贖,呈現出一種有別以往的人倫觀點。



●身體:倫理與自由



這個作家世代不僅在家族敘事上經營出獨特的倫理學,更展現在身體的反思中。中國出身在香港求學的葛亮,在〈謎鴉〉中展演出不下希區考克的驚悚性。小說中誤養烏鴉的年輕夫妻,一步步地讓烏鴉疏離了兩人的身體距離,閹割了丈夫的性慾,篡奪了他的地位,甚至產生了權力位階與倫理關係的改變,最後更帶來胎兒與妻子的死亡。面對這個時代的新生命倫理,葛亮另闢蹊徑,辯證現代人的新親密關係所產生新倫理可能,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香港作家韓麗珠先是在《風箏家族》中,展現出她對家族病徵般的傷害血緣、人的物化與價值、個體與公共領域、以及身體的異化、規訓與展示等多重倫理面向的再思。到了長篇小說《縫身》中,她更藉由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設定,創造出一個市府為解決各種匱乏的問題,進而頒布「縫身法例」以規範個體必須與他者身體緊密相連的世界,呈現現代人愛與孤獨的心靈景觀,更深刻地碰觸倫理與自由、個體與存有的終極命題。



而華文世界中90年代勃然而發,並有豐富成果的同志文學,在這個作家世代的筆下,更展現出不同的身體觀與倫理關懷。像是孫梓評在《男身》中透過跨國移動經營出一種身體記憶的抒情詩學,徐譽誠《紫花》呈現出用藥帶來的主體╱身體解離與生活風格,而林佑軒更前衛地在〈女兒命〉中挑戰跨性別議題。無處不在的倫理對於他們來說當然仍是重大的命題,但張亦絢似乎有意挑戰更大程度的自由。《愛的不久時》中女同與異男的慾望關係充滿張力,但兩人卻都不必背負著性與慾望取向的「道統」。一如張娟芬所指出的,作者所宣示「永不出櫃」的行為實為指向「出櫃」;那麼,沒有性別╱慾的禁制,同時指向的便是禁忌的不存在,主體因此能得到最大的自由。張亦絢不僅在挑戰同志世界的倫理,更是主流社會的倫理,也許在此境域,她尋求的「純潔」才能真正誕生。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9196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聯合文學一年12期 2160 18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