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有將近700個家庭選擇在家教育,在全球,已有超過300萬個孩子在家裡受教育,有愈來愈多的父母,選擇把孩子帶回家由自己教導,原因為何?到底在家教育有什麼樣的吸引力?又適合哪些族群?
離開學校體制,有一群父母正在實行「學習革命」,選擇讓孩子在家學習,究竟什麼是「在家教育」?又該如何自主學習?它的重點是什麼?又能幫助孩子些什麼?即使你的bobo還在學齡前階段,也能運用在家教育的方式教出資優兒。
在家教育就是學習革命
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理事長,本身也是在家教育施行者的黃夏成指出,在家教育其實就是「學習革命」,對父母來說,是教育選擇權的解放,讓自己有權選擇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同時也是子女學習權的自主開放,孩子有權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方向發展。
在十幾年前,礙於資訊發展尚不發達,想在家裡自己教育小孩,根本是天方夜譚,但如今隨著世界潮流,以及與日增進的科技與教育思潮,已讓在家教育變得容易進行。正因為資訊取得容易、所有的學習工具都不再單一化,更是顛覆了學習就是老師、學生、課本三者的舊思想。
不過,也許會有人把「在家教育」、「自主學習」,甚至「家庭教育」三者混淆,不全然了解箇中不同之處。
屏東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張碧如表示,在家教育是站在教育上來看學習的地點,而自主學習則是以學習的角度來思考,至於家庭教育則屬於廣義的家庭氣氛,與在家教育必須經過向教育部申請登記才能進行不同。
3因素‧選擇在家教育
同樣也是在家教育者的方杰認為,在家教育與學校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讓孩子擁有了自由,她覺得,只要給孩子愈開放的思考與空間,他就會自己找到出路。亦塵曾經也到過學校,但卻屢受制度的規範而放棄,方杰說,現行的學校體制最大的缺點是將每個小孩都貼上標籤,放大孩子不拿手的項目,卻忽略各自的獨特性與優點。
研究在家教育多年的張碧如指出,通常會選擇在家教育有3個主要因素:
1. 宗教:根據統計,台灣有約65%以上的在家教育者,都是基於強烈信念欲傳遞聖經的正確觀念,最具代表性的團體就是「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
2. 不滿意當前學校教育品質:另有一群人選擇在家教育是基於兩種理由,一為希望孩子能學得更好、更多,尤其是具有特殊才能的父母重視傳承,例如音樂、舞蹈等,通常這類型的父母比較重視學業與才藝的表現,對孩子的期望也高。另一種則是擔心學校生活中同儕的負面影響,因此轉而居家教育,希望加強道德發展,例如生活教育。
3. 特殊的教育觀:父母有另類的教育想法者,例如,認為讀經很重要的家庭會將課程重點放在經典的研讀上,或者,認為「自主學習」很重要的家庭,可能不會安排既有的課程或進度,只希望孩子依個人發展與興趣的需求自由發揮。
黃夏成則表示,目前的學校教育較偏重智能與學科,缺少生命教育,但對孩子來說,教育的基礎應該是示範教育與體驗教育,而這正是學校教育最缺乏的一環,在家教育者,只是選擇給孩子適宜、適性的教育罷了。
誰適合在家教育?
張碧如說,在家教育雖可教出適性發展的孩子,但不建議父母盲目跟進,因為這樣的教學方式不見得適合每個孩子。她表示,以往選擇在家教育,多是一些有特殊性向的孩子,如資優生、具特殊才藝或興趣者,或者身心特殊需要者,但現在,一般為孩子選擇在家教育的家長愈來愈多。當父母考量是否在家教育時,因為做決定及未來執行的人是自己,所以考量的重點不應該在孩子,而是在自己,例如,自己是否有清楚的教育理念、是否有足夠的支援系統,以及是否有足夠的決心要走和別人不一樣的路。
在家教育的困難點
雖說在家教育已經是全球性的教育潮流,不過,對起步較晚的台灣現行社會,礙於觀念無法突破,仍有必須克服的難題,在張碧如的研究中,在家教育通常會遇到下列困難:
1. 抉擇的困難:例如,在家教育一定需要大人陪同,因此,家庭的經濟重擔勢必由夫妻中任一人全力扛起,是否有現實考量?或與家人、長輩等共識溝通、旁人及社會環境的現實面,甚至執行時該如何落實計畫等,都是必須克服的問題。
2. 執行的困難:有許多在家教育者中途放棄而回到學校,原因是因為工作量大(必須制定課程表、做評量、自定考題等等),如果沒有支持系統在背後支撐、堅定意念,通常較難貫徹。
3. 信心的考驗:如果選擇自主學習,最關鍵的部分是必須忍受旁人的指點與關切,以及自身對教育信念的確定,「自主學習與放著不管不同,父母必須清楚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足以支撐、落實。」張碧如說,心態上的調適很重要,因為這等於拿孩子做實驗,未來孩子的好壞,全都須由自己負責。
張碧如提到,大部分在家教育者會面臨未來回歸學校、銜接教育的問題。目前國小及國中階段的在家教育孩子,其學籍是掛在附近學校中,所以可取得國小及國中的學歷,如要取得高中以上學歷,就必須回歸到學校體系。孩子在未來是否願意回學校,以及之間的銜接問題,都是選擇在家教育者必須先考量的。然而,張碧如也強調,少數認為實力比學歷重要的父母著重孩子特殊專長的發展,所以沒有回學校取得學歷。換句話說,並不是所有在家教育的孩子都面對教育銜接的問題。
學齡前‧著重家庭教育
在家教育並非適合每個家庭或孩子,方杰也說,有些孩子確實適合學校內的規範,如果想進行在家教育,父母還是必須多加評估自己的教育是否真有價值。
張碧如也提醒,很多父母容易有錯誤觀念,以為學校教育的功能大過家庭教育,尤其在孩子入學後,會認為孩子的學習活動就是在學校進行,而忽略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深遠影響。其實對4歲以前的孩子而言,家庭教育才是根本。
4歲以前的教養重點,應該在於了解孩子的基本發展為主,不要硬性強迫一定必須讓他學習什麼,張碧如建議,倒是父母必須增加自信心、多閱讀並收集資訊,不要閉門造車,多多閱讀教育、心靈與思考性等多元書籍,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增加自信。
此外,她特別強調,學前階段應該要以孩子長遠的目標為培育重點,多注重孩子的發展進程,很多基本的生活習慣、體格訓練、品格與人格的養成教育等基礎,都應該視此階段為關鍵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