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產一台電腦的毛利,遠遠不如一碗牛肉麵、一杯咖啡、一片隱形眼鏡,甚至是一盆蘭花時,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怎麼做?這是台灣科技業目前面臨的難題,不僅僅是代工或品牌兩者間的選擇,在科技消費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跨界創新做品牌的思維,正悄悄地在科技業中蔓延。
台灣在前一波的品牌運動中,多半是延伸原有代工業務至終端市場,產品品項不變,重點是強化產品的辨識度及認同感。比如宏達電、華碩、明基、友訊等,多是採取此種策略。
然而,隨著整體PC市場成長趨緩,加上大環境正在進行一場典範移轉的過程,很多市場都處在混沌未明的狀態。過去經歷過辛苦品牌創造過程的台灣企業也體會到,在既有成熟市場打品牌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若是選對崛起中的領域,就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宏達電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雲端、綠能、生技健康,正是近來備受各方關注的成長市場。以雲端為例,雖然在大型平台上,早已有Google、亞馬遜、微軟這些重量級的廠商投入,但目前都著力在平台業務上。最貼近消費者的應用雲市場及服務,因為生態鏈並未成熟,很多空間有待填補。目前幾家大型企業都選擇從系統整合及顧問角度切入,透過B2B2C的模式,逐步強化品牌經營的思維及經驗。
例如原本從事筆電代工的廣達,今年5月初就在Facebook主導的Open Compute Project(OCP,開放運算計畫)高峰會中,宣布將以QCT品牌進軍北美通路,將以自有品牌提供客戶伺服器、儲存設備、網通裝置銷售服務,同時也和與兩大IT通路商Synnex、ASI完成簽約。廣達方面透露,QCT鎖定的客戶是本身沒有客製化需求,且規模也不足以大到直接找上廣達提供ODM(設計製造代工)服務的業者或政府部門。
整合資源再出發
不讓廣達專美於前,另一個電子五哥成員緯創,也將宣布轉投資子公司緯穎科技,以Wiwynn專注於提供雲端服務(Cloud Services)及大型資料中心(Mega Data Center)的各項產品、系統解決方案,並為不同客戶量身定做各項營運系統及管理服務。
另外,像台達電近一、兩年也為不斷電系統、工業自動化及通訊電源等產品發展自有品牌DELTA,幾十年的研發經驗,讓公司內部清楚知道市場需求及客戶可能需要什麼。甚至有辦法整合內部技術產品,不只賣零件,而是擬出整套解決方案,一口氣跨足醫療、網通、LED、太陽能、風力、電動車等領域。
相對於系統整合及顧問服務,另一批企業則選擇直接跨界投入終端消費市場。原本從事LED零組件的億光,推出EVERLIGHT與Zenaro雙品牌,布局全球。「我們要在兩年內達損益平衡,且要在三至五年內追上全球前兩大廠飛利浦(Philip)與歐司朗(Osram)!」億光董事長葉寅夫不改強悍性格,豪氣地表示。他指出,做品牌的確是要花錢,但LED照明市場目前最重要的是教育消費者,而不是拿低品質、低價格要消費者接受。億光過去在產業鏈上的基礎,是最大的競爭優勢。
進軍高毛利市場
綠能之外,高毛利的生醫領域也是許多廠商積極想要開發的新市場。包括仲琦科技轉投資昕琦科技、台灣光罩轉投資昱嘉科技、大立光轉投資星歐光學、精碟轉投資精鼎光學,而華碩大股東也投資了晶碩光學。另外友達集團旗下的明碁材料,也在今年3月宣布進軍隱形眼鏡市場。
攸關個人民生消費的隱形眼鏡,在國內幾乎每年維持5%~10%產值的穩健成長,加上動輒四至五成的高毛利,近年陸續吸引了有光學或模具背景的科技大廠搶進。其中動作最積極且主打自有品牌的,包括大立光轉投資的星歐光學、華碩集團旗下的晶碩光學及明基材料的美若康。
晶碩曾藉由參加法國SILMO展覽及義大利米蘭的MIDO展覽,成功將產品推上國際舞台。2011年4月,晶碩也於台北車站開設第一家實體銷售店面,提供消費者驗光等服務,再透過便利商店通路完成取件。而明基材料則是看中亞洲女性愛美的需求,加上新興國家對於新品牌的接受度,也較歐美等國家高,因此將以東南亞國家及中國做為下一步據點。明基材料總經理林宇恬表示,雖然對於今年的營收貢獻還很有限,但對於公司來說,「它就是我們的明日之星。」
經過多年品牌運動的洗禮,許多科技電子業對品牌議題並不陌生。然而最大的阻礙仍在於,當產品就定位之後,是否真正能夠在組織裡頭,由內而外進行一連串品牌建立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