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外觀已經露出鋼筋水泥、看似廢墟般的建築內,新裝潢的辦公室擠著三間新創公司,在這毫不起眼的黑色小門裡頭,生產出英國歌姬愛黛爾(Adele)突破200萬次下載的App。隔幾條街,一個廢棄茶葉工廠裡,一群人埋首電腦前,正在替索尼(Sony)手機設計介面。這是一家數位介面設計工作室,他們將廢棄工廠改造為辦公室,在這裡接下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案。
這樣的小型科技公司,在這幾年間陸續湧進東倫敦。四年、700家新創公司聚集,一個曾經失落的小鎮,正藉由年輕的創業力量,從貧民窟蛻變為科技城,重獲新生。
19世紀末,剛經歷過工業革命洗禮的倫敦已經是一個進步繁榮的大都市,大量懷抱夢想的外地人前仆後繼湧入這個光鮮亮麗的城市。然而,競爭總有失敗者,流浪漢、毒販、非法移民,甚至犯罪者逐漸聚集在東倫敦,成為一塊黑暗角落。200年來,東倫敦沒有知名景點,唯一能勾起人們記憶的,只有轟動一時的「開膛手傑克」,這裡曾經是一個光輝歷史中失落的小鎮。
幾十年前,英國製造業正當紅,這裡成為倫敦的工業核心。期間英國也面臨製造業外移的問題,工廠停工、倉庫廢棄,但東倫敦已經遭受嚴重的工業污染。「當時這裡就像一個鬼城,幾乎沒有商業活動,唯一的優點是,這裡的租金非常便宜,」20年前從英國北邊鄉村來到倫敦闖天下的搖滾樂手派瑞(Adam Perry)回憶。
點亮黑暗區域
派瑞當時就選定這最便宜的地方建立他的音樂工作室,他們是第一批來到這裡發展的音樂人。接著第二個樂團也跟著來到這邊,第一家酒吧開幕了??。漸漸的,東倫敦成為英國次文化的聚集地,音樂、藝術、酒吧、塗鴉,年輕人用全新的文化,撫平歲月留下的黑暗痕跡。
轉機來了。1997年,因為經濟長期低迷,工黨領袖布萊爾(Tony Blair)當選英國首相後,這個自1812年以來最年輕的首相,面對大量製造業往開發中國家遷徙的現實,也為了在全球化浪潮中凸顯國家特色,決心告別工業革命的製造榮光,重新塑造英國成為全球潮流領航者的品牌形象。
布萊爾提出了「創意產業」的產業策略,影視、音樂、設計、娛樂、時尚產業、顧問服務崛起,不但讓當時低迷、看不見未來的英國經濟頓時找到出路,更迅速被許多國家視為學習的對象。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在英國,創意產業所占GDP已經成為僅次於金融業的第二大產業,就業人數則是第一大產業。然而,全球性金融危機來襲,以金融業為產業領頭羊的英國,失業率逐年升高,工作難找,處於二度經濟衰退的艱困時期。
恰巧就在同一年,蘋果發表了手機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科技力,成了翻轉困境的新工具。
「有了全新的事業,才能創造全新經濟,」科技城投資組織(Tech City Investment Oganisation,TCIO)發起人漢普萊斯(Andrew Humphries)指出,科技,正是英國產業的新機會。美國有40%的GDP是來自過去20年從來沒有過的公司,也就是說,現存的大企業能創造的成長已經越來越少,只有在新的公司,新的工作機會才會被創造出來,所以創新很重要。
「只要有兩、三個人,很酷的想法,不需要有很多錢也可以做出一個App,賣到全世界,」25歲的夏瑞特(Matthew Sheret)說,他大學畢業就到倫敦新創公司Last.fm工作。很多年輕人不想去大公司上班了,就算沒有自行創業,他們也寧願去創新、充滿活力的小公司。「這比那些傳統的大公司有趣多了,」他說。
文化元素一旦與現代科技結合形成工業體系,就會產生巨大影響社會的力量。次文化聚集的東倫敦,正好提供了成長的養分。「因為前衛與不確定感,反而會帶來很多新鮮的刺激感,這正好對了許多創業家的胃口!」TCIO數位內容產業顧問休斯(Tony Hughes)觀察。
風起雲湧的創新行動
和音樂人一樣沒什麼錢的創業家,看到了這個全倫敦房租最低廉的地方。於是從2008年到2010年的兩年間,聚集在東倫敦的新創公司,從13家變成170家。從老街(Old Street)到蕭迪奇街(Shoreditch High Street),大約三個地鐵站腹地的範圍,成了全倫敦新創公司集中地。
英國投資貿易署兩年前成立科技城投資組織,它們舉辦創業社群活動,協助創業者和創投公司、銀行接軌,並促使政府以優惠政策吸引美國、歐洲人才來到倫敦創業。兩年間,東倫敦的新創公司又從170增加到700多家,成為名符其實的科技之城。
「整個歐洲都在建立快速成長的科技平台,但倫敦很不一樣。音樂一直是倫敦的重心,這樣的文化也影響了科技創業,」新創公司WebDoc音樂總監西蒙尼(Olivier De Simone)說,在倫敦當紅的新創公司,全都和音樂有關:Last.fm、Sound Cloud、Songkick??。Last.fm是音樂記者創業,Brand App是搖滾樂手創業、Sound Cloud幾乎人人彈的一手好吉他。科技,就像是倫敦的新搖滾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