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系列書 從挑錯字練觀察力
林滿秋的筆是一支奇妙的魔法棒,改寫世界文學名著讓孩子易於理解與閱讀;《錯別字殺手》《作文怪獸我最愛》《學習有絕招》等書,是林滿秋小說創作外的另一系列作品,對求學中的孩子與父母甚有助益。請問,當時編寫此系列書籍的機緣為何?
林滿秋(以下簡稱林):中文系畢業後,我進入出版社,負責兒童讀物系列的編輯工作。當時台灣的國中、小學正制定九年一貫課程,社方計畫推出「語文系列」相關書籍。
編輯當久了的職業病就是挑錯字,於是我就從最擅長的錯別字開始練功。以一篇篇的小故事串起字形相似、易於搞錯的國字,讓孩子透過閱讀鍛鍊「敏銳的觀察力」,學會分辨字形與字義。
錯別字之所以難纏,因為它善於偽裝,經常以「多一筆、少一撇、多一點、少一豎」來偽裝,似是而非,例如「小松鼠愛吃栗子」寫成「小松鼠愛吃粟子」,或將巡弋飛彈的「弋」誤當成「戈」,念讀成「巡戈飛彈」,真的就貽笑大方了。
面對考試壓力 寫下《學習有絕招》
《學習有絕招》是有鑑於生活裡,許多孩子花了很多時間念書,甚至犧牲運動、遊戲與睡眠時間,如此拚命的苦讀,成績卻不見得理想,也達不到父母師長的要求。既然考試是台灣孩子在求學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的挑戰,那麼,就讓孩子在考試中學習:學習考試時掌握時間和克服緊張,及面對壓力的能力、使用時間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面對分數的情緒等能力。我相信,一個能坦然面對考試的學生,將來比較能面對人生的各種試煉。
以專賣冰淇淋、還開了一家怪怪作文班的怪婆婆為主角的《作文怪獸我最愛》,將寫作文的祕訣轉換成生活故事,從日常經驗中入手,孩子們比較容易體會當中的奧妙,在運用上也會比較容易些。
說起寫文章這件事,編輯語文系列書籍外,翻譯世界名著《日光溪畔的雷碧嘉》《碧血黃沙》等,以文學表現手法編寫《寫給兒童的世界歷史》《小朋友大文明》等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為孩子拓展開闊的視野。
改寫文學名著 新手「練筆」作品
世界文學名著的「改寫」工作,真的是我「練筆」基本功的養成。寫文章就像「蓋房子」,對當年寫作新手的我而言,第一次與曾淑芳合著《我與世界名著》一書,將經典好書中的寫作奧妙做一整理。改寫《孤雛淚》《湯姆歷險記》《金銀島》等,每一本都是一棟又一棟起承轉合、精采萬分的好屋,重新改寫不但讓孩子們更容易閱讀,無障礙的輕鬆走進經典文學的世界,也讓我不斷地鍛鍊寫作基本功,為日後的小說創作奠定基礎。
此外,編寫《進入唐詩的世界》引領孩子欣賞詩詞之美,將「語文學習」往前延伸至「文學領域」與「藝術欣賞」的範圍:出版圖畫書《希望的種子》,記錄南台開發的歷史起伏;撰寫《蒙娜麗莎逛美術館》一書,讓蒙娜麗莎從名畫中走出來穿上直排輪帶著孩子「逛」美術館,在趣味中引導孩子們「欣賞藝術」;在《我的貝多芬》《我的莫札特》這個「音樂探險營」系列,加入音樂元素,學會聆賞音樂之美。
英國農作體驗 用心學過生活
林滿秋旅居英國後,用心過生活的時間多了,開始將生活點滴寫成故事,繪本《好一個瓜啊!》即是描寫在英國農作的心得,那是什麼樣體驗呢?
林:幾年前,我在英國鄰居的介紹下,在郊區租了一塊地,每年四月到九月間當起假日農夫。一開始的整地、除草工作很費體力,但從埋下種子的那一刻起,心中便充滿期待,看到種子冒出芽、長成幼苗,遭到小蟲侵襲後又繼續向上成長,直到花開了、結成瓜果,最後端上餐桌,一路上起起伏伏的心情難以形容。
有趣的是,起初也曾種過青江菜等葉菜類,但蟲兒的手腳總是比我們快多了,搶先吃光難得的美味。畢竟種子種下後就希望有收成,時日一久,就懂得種植適合當地、且易於生長的蔬果,如南瓜、洋蔥和馬鈴薯等。
而我將農作過程中,身體因勞動、運動而變得更健康的發現為主題,寫成《好一個瓜啊!》。主角南瓜妹收到瓜婆婆送的神祕種子後,原本只吃薯條、炸雞的她,開始學習種菜,從討厭勞動,到迫不及待想去菜園,甚至開始懂得製作堆肥,也愛上吃蔬菜,原來最令人驚喜的事就是自己的轉變,進一步鼓勵孩子們親近泥土與自然。
每年登山健行 儲存創作能量
登山健行是林滿秋每年的重要行程,她將在山中遇到大黑熊的經驗,寫成了《睏得不得了的熊》一書,健行對個人寫作的影響為何?
林:與朋友相約而行的健行計畫,大多安排在每年的夏、秋兩季,每次都是兩、三個星期,如去年的阿爾卑斯山之旅。「健行」或許生理上是體能的考驗,但卻也是一種「放空」,走進大自然與文明完全隔絕,當身體處於自由的狀態,很多東西就進來了,更是重新儲存創作能量的祕方。
二○○六年,我們在美國西北山區健行時遇到大黑熊,那是第二次看到熊,我們小心翼翼地不敢出聲,但牠的低吼聲與身影至今仍然難忘。不過,當時已是十月底,按理說美洲黑熊早該冬眠,為何還留連山林中?
地球暖化影響了動物們原來的作息,北極熊的棲地愈來愈小,候鳥南飛的時間或地點也因此改變,藉著溫度感應季節變化的動物們如何因應日趨嚴重的暖化現象呢?將此一觀察寫成短篇童話故事,讓小黑熊的遭遇,提醒孩子注意地球暖化的嚴重性。
最愛寫小說 暢快地說故事
小說是林滿秋最喜歡的創作方式,暢快地說一個好聽的故事。《隨身聽小孩》《小J的聰明藥》《尋找尼西可》等一本本親情與愛情層層交織的作品,靈感與題材從何而來?
林:我喜歡寫故事、更喜歡聽故事,每當從朋友那聽到一個感動的故事,就會不自主地收進腦中資料庫,成為寫作的來源。
《尋找尼可西》就是從新聞中,知道一個南非愛滋病男孩尼可西勇敢與病魔、與命運對抗的真實事件。以其為背景,透過小說形式,寫台灣一個罹患愛滋病的女孩,透過電子郵件尋找與她同病相憐的尼可西,再融入愛滋女孩的心情、生活故事。她在面對死亡時的恐懼、沮喪,又深怕同學因為她的病而疏遠。從尋找初期的期待、失望,到尋找過程中意外獲得的關懷、友情;在得知尼可西病亡的震撼與悲痛,再如何從悲痛中重萌希望。
生活中人事物 成筆下主角
她心情的轉折充分表露在尋找尼可西的過程中,有時候是自己生活裡遇到的人事物;而《小J的聰明藥》一書,講的是飽受「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苦的孩子故事。
小J真實生活裡是我的外甥,他因為這樣的狀況,在學習上遇到許多的辛苦與困難,原本喜歡念書的他,因為被爸媽、老師誤解成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而每天生活得不開心,更別說快快樂樂去上學這件事。直到小J遇到劉老師,耐心地觀察與了解他的狀況,加上爸媽的配合,小J也在大提琴的世界中找到自信。希望藉此書讓家有相同狀況的父母可以更了解自己孩子,清楚知道該如何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相處,找回那個樂在學習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