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篇:遠距假日父母,台灣的特別現象
週五晚上,當許多帶孩子的母親準備帶孩子入睡時,在出版社擔任主管的Ramey,才正要跟著先生一同拿著行李,將車加滿油,往台東娘家與孩子的方向開去。星期天晚上,享受與孩子的親密時光不到兩個整天的時間,又要準備收拾行囊,驅車回到工作的所在地──台北。每一次分離,孩子的爸爸總是滿臉的捨不得,但為了工作,還是得回家,繼續週一開始上班的挑戰。
職業婦女,職業與育兒之間取得平衡
在台灣,大多數必須將孩子送往遠處長輩家的,通常都是雙薪家庭。由於目前政府政策對於職業婦女的生育尚未建立良好的配套政策,加上現代婦女具有獨立自主的態度,有越來越多女性選擇在生產之後留在原本的工作崗位,將孩子送到較遠可信任的親戚家,平日在工作上盡心努力,假日則回到孩子身邊享受天倫之樂,造就了台灣這種特別的「遠距假日親子」的現象。
遠距,另類隔代教養
以往,將孩子交給祖父母照顧的族群被稱作隔代教養,孩子平日由疼愛孫兒的爺爺奶奶照顧,晚上及假日時,才回到家裡與爸比媽咪團聚。「今日的遠距隔代教養,則可以被稱作是『另類隔代教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幼兒發展與教育組副教授何慧敏說。在另類的隔代教養中,當取得了自己父母的同意,爸比媽咪便將出生滿一個月的孩子交由祖父母照顧,等到孩子3歲準備好入幼兒園時,再帶回家自己照顧。
For Baby:祖父母的愛,也是愛
在台北作秘書工作的KIKI,產假放完之後,便將孩子送到宜蘭的公婆家住。KIKI的公公婆婆都已經退休,之前也曾有幫鄰居帶小孩的經驗,因此當KIKI懷孕時,公公婆婆就自告奮勇要幫KIKI帶小孩,現在為了領取津貼,他們已經開始計畫要考取保母執照。KIKI在受訪時笑著說,現在公公婆婆家附近,也有一些幫忙帶孩子的老年人、或是剛生小孩的年輕一輩,他們的小孩都和自己的差不多大,反而比在台北還有伴呢!
祖父母與保母,差在專業要求
大多數父母將孩子交給祖父母照顧的原因,不外乎是為了可以花費較少的金錢,與給熟識的人帶的安全感,像前文中的KIKI,公公婆婆因為看到了一些保母虐兒的新聞,而不放心將孩子交給不認識的外人照顧。何老師認為,父母選擇孩子的照顧者時,應該了解到親人與專業保母照顧的差異包括:1. 親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是不能挑選的,2. 祖父母的年紀如果較大,通常沒有太好的體力與孩子互動,也易較過寵孫子,3. 祖父母教養理念及方式與父母不同時的溝通問題;而保母面對孩子的父母,就像是面對顧客,屬於互惠關係,因此當然較能聽取客戶的要求,如果爸比媽咪對於孩子的發展較為要求,希望孩子能得到較專業的照顧,那麼選擇保母會比年長的老人家來得理想。不過,最好還是要先區辨與評估孩子的特質與需求,再決定選擇(外)祖父母或保母。
即便如此,何老師仍提醒爸比媽咪,找尋適合的保母時除了要求其專業證照之外,也必須適度的篩選,甚至向別人打聽其評價,才能較為確保保母是值得信賴的。
隔代照顧,孩子發展遲緩比例高?
曾有一些研究報告指出,如果孩子由年長的爺爺奶奶照顧,其發展遲緩的比例較高,這是由於老人家通常體力與敏感度有限,照顧孩子通常較關注的是健康方面的發展,因而忽略了孩子智力或是發展上的成長。但,現代也有高比例的爺爺奶奶依然年輕健朗且具有良好的知識,發展遲緩的疑慮,應該因不同的狀況而有不同的考量。
以愛的角度,祖父母是最好人選
除了生理發展以外,現代的專家們也逐漸開始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別是在嬰兒期的寶貝,除了滿足生理上飽足、換尿布的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能擁有大人的關注與愛,就這一點上,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家庭教育中心主任林淑玲認為,祖父母是比專業保母來得理想的。林淑玲主任解釋,照顧孩子的保母確實在專業能力上值得父母信賴,但嬰幼兒在年幼時期需要的,是照顧者對於自己需求的敏感度。以餵食為例,若是哺餵母乳的媽咪都知道,當寶貝生病時,需要吃奶的時間並不是完全固定的,他們在感到些許飢餓的同時,也同樣希望得到照顧者對他們回應的擁抱,而一般具有專業證照的保母,不一定每一次都能敏感地了解寶貝的需要(或許他認為寶貝是飽的,只是想睡覺而已),久了以後,孩子對外在環境的安全感不被滿足時,對未來的影響是很大的。
沒有關愛,嬰兒無法存活
針對嬰兒需要關愛才能存活的證據,可以追溯至古羅馬皇帝Frederick II的實驗。Frederick II對於嬰兒會使用各地方言的原因感到非常有興趣,於是召集了國內各地的嬰孩,集中到自己的皇宮內照顧;他要求所有的照顧者不可以和嬰兒說話、遊戲,如此才能了解孩子到底是怎麼說出各地方言的。實驗最後沒有成功,因為未受到鼓勵與關懷,即使一般的需要被照顧到,全部嬰孩還是都死亡了。
老人家的愛,是感性的愛
雖然爺爺奶奶提供給孩子全心的愛,但林淑玲主任認為,爺爺奶奶的愛,和父母的愛畢竟還是不一樣的。父母們對於孩子雖然充滿了來自於天性的愛,但在愛孩子的同時,也會出現理性的思考:我希望我的孩子未來能……,期待加上對於育兒資訊的吸收,自然會予以孩子「管教」,如此「養」與「教」同時並行的理性愛,與祖父母給予孩子的截然不同。「如果我有一天當了阿嬤,我一定也會很寵孩子的!」林主任表示,祖父母經歷了人生的各種事件與風浪,對於是否要嚴格管教孫子女,通常會和父母不同調。父母在教樣孩子的時候常常想到如果不教的話的後果,而祖父母可能會認為孩子的人生變數很多,不一定有必要現在這麼嚴厲的管教。這種「感性的愛」顯然與父母是有落差的,因此在管教上,父母應還是得多費點心才可以。
依附關係,影響寶貝對世界的詮釋
對孩子提供關愛,有一部分也是給予孩子他所需要的依附關係。依附關係所指的是嬰幼兒因為情感的需求,與照顧者發展成具信任感的親密關係;在一般的家庭中,依附關係通常是與母親及父親建立,孩子每一次的哭泣、喜樂、需要都有媽媽或爸爸可以陪伴與提供,長久下來,孩子便開始信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建立人際關係的重要基礎。依附關係是自古以來人類生存的關鍵(因為需要母親,而不會和不熟識的人或是其他生物離開),一個安全的依附關係,也讓孩子能更勇敢的踏出世界,因為他知道,他與重要他人的關係是可以被信任的。
固定的依附對象,很重要
由上述的觀點,我們可以了解到,為孩子提供安全且固定的依附關係是很重要的,這又可以回到一開始所討論的:保母或是祖父母照顧,誰比較好?讓保母照顧的風險在於,若是保母因故必須中斷與孩子父母的互惠關係,或是爸比媽咪因認為不適任而必須改變孩子的照顧者:保母時,孩子就必須歷經一次重大的生活改變--這對大人來說或許沒有大礙,但對幼小的嬰孩來說,他們首先必須離開熟悉的味道及環境(離開對他們來說,就像是一種離棄的感覺),並重新再適應一個完全不同的照顧者,幾次重大的改變中將可能使孩子失去安全的依附關係,對於未來充滿不確定感。若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換作是較不易改變的祖父母,就比較不會有這樣必須更換的問題。
依附關係的穩定,關鍵在3歲前
當孩子還沒有行為的能力時,最需要大人的照顧,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也在在證明孩子對於溫暖感受的依賴性。因此,兩位專家學者皆認為,無論選擇哪一種的照顧者,在孩子3歲之前、正在建立關係的重要階段,應找出固定的照顧者,並與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讓他們相信父母的關愛是存在的。「花2~3年辛苦的日子長時間關愛孩子,將可換得更長時間的穩定關係,且減輕了將來父母與孩子重建關係的距離,」兩位專家異口同聲的說。
恆河猴,有乳不一定是娘
在恆河猴的實驗裡,研究人員擺放了兩個假的猴媽媽,一個由鐵絲構成,但有乳汁讓小猴子可以吸;另一個則由舒服的絨布組成,但沒有乳汁。實驗中,小猴子只有在感到饑餓時才會到鐵絲但有乳汁的「媽媽」身邊,其餘的時間,小猴子只願意待在絨毛布、有溫度的那一隻假猴媽媽那裡。
母親永遠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如果將孩子交給別人照顧,是不是就會讓孩子對母親陌生了呢?過去的學者認為,有些動物出生以後,會緊跟著它第一眼見到的較大的可移動的物體而走的「銘印」行為,不會在人類上出現,其實不然。林淑玲主任解釋,當孩子在母親的肚子裡時,就已經開始習慣母親的說話聲、母親的心跳等等,並將這些感受「銘印」在自己心中,成為演化過程中辨別母親一個相當重要的方式;嬰兒出生之後儘管視力發展尚未完全,孩子依然能藉著嗅覺、味覺及聽覺,找出最熟悉的母親,因此,即使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轉換主要照顧者,對他們來說還是一種依附關係的改變。
困難處,在於轉換依附關係
如果已經選定由祖父母照顧,而孩子也與祖父母有良好的互動關係時,那麼父母可以暫時放下心中的一塊大石頭,因為孩子在生命中已經有重要的人可以建立依附關係了。但,如果放長遠來看,孩子終究是自己所生,總有一天得回到父母身邊,孩子無論在哪個時期回家,都得面臨一個生活上的重大轉變──轉換依附關係。就像是我們從國小相處融洽的班級中,轉換到國中幾乎都是陌生面孔的環境所感受到的不適應,孩子在祖父母所在的環境待久了,如果又是從鄉下轉換到都市,那麼需要適應的除了依附關係之外,還有更多其他的困難必須克服。
這就是為什麼專家學者們總是建議父母們要多關心送給祖父母教養的孩子的原因,當爸比媽咪從孩子小時候就努力的了解孩子、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等到孩子必須轉換回原本的生活環境,彼此就不必花太多的力氣先適應有點「陌生」的親子關係,而可以把適應重點擺在其他的事情上,且建立與以往不同的「後半段關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