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受挫折之前,先為孩子架好地基
實際教導孩子面對挫折之前,家長們也可以先為孩子作好面對挫折的準備。從挫折忍受必須具備的各種小能力來看,孩子必須有自信可以面對困難、能夠控制自己的想望不太快放棄、能自主解決問題等等,而這些能力,其實中生活中就可以慢慢被建構。
自信,了解自己的優勢
一本由天下雜誌出版的《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書中,針對「越挫越勇的孩子」作的想法作統計,期望從中知道該如何教養出一個能忍受挫折的小孩。他們發現,這些孩子的特色有:1. 自覺特殊,深受賞識,有高度的自我價值;2. 會為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3. 會為自己發展出良的好問題解決能力;4. 從錯誤中學習。其中第一點就是我們所知的「自信」,這裡的自信不代表著自誇,而是孩子真正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並努力朝發展優勢的方向前去;這些具有自信的孩子通常背後都有數位「魅力成人」,孩子在他們的面前總是會覺得自己非常特別、並受到賞識,當他們做了錯誤的事時,也不容易因此感到羞恥。
用正向的語言引導孩子
陪孩子成長的路上,最難的其實不是孩子練習克服困難,而是家長能不能陪孩子一起面對挫折,並仍以正向的語言引導他們。周玉筍以一位正準備上小一、學習寫自己名字的小孩為例,這個孩子的媽媽對孩子每次寫姓氏都少了幾個筆劃而感到氣餒,忍不住告訴孩子:「你可不可以每次寫字都仔細一點?不要每次都少了幾劃啊。」沒想到孩子聽完媽媽的話就哭了,媽媽無助的問老師:「我的孩子都沒有挫折忍受度,怎麼辦?」周玉筍老師後來發現,孩子每次雖然會哭泣,但仍會邊哭邊完成媽媽要求的事,就表示他已經可以面對挫折,只是處理挫折的方式不滿大人的意。
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家長可試著讓孩子了解:「即使面對挫折,你仍將任務完成了!媽媽覺得你克服了困難,和你學會寫名字一樣重要。」後來這個孩子代表校隊出去比賽時,雖然感到緊張,但回想到媽媽告訴他的:「你已經有面對挫折的能力,無論成功或失敗,你都是我的好孩子。」便努力一搏,最後得到了冠軍!
鼓勵,但不讚美
鼓勵和讚美有相當大的不同,讚美常常是達到我們要的標準給予的肯定或依照我們的看法給予的評斷,他容易導致他率且常忽略過程或讓孩子明白可以努力的是什麼,失去培養自律或自我判斷的能力。尤其不要讚美無法努力的事例如:「你長得好漂亮!」或虛浮無內文的「你好棒!」。而鼓勵則是真切的了解孩子努力的過程,讓他知道可以擁有的能力是什麼。例如:「你了解要先把這個問題處理完再解決下一個問題,是一個有方法的孩子。」周玉筍老師認為,家長給予孩子的鼓勵價值,會遠遠大於表面的「讚美」,若我們稱讚外表,一方面那是孩子無法努力的,且人總有一天都會面對外表的老去,那種稱讚令人氣餒,但若稱讚品格,那就是孩子可以努力的。或是鼓勵他們努力的過程,他們就能絕對擁有著別人無法竊取的能力與自信。
周玉筍老師曾遇見一個臉上有明顯胎記的大班小孩,雖然在學校成長期間不斷被老師肯定其外表以外的優點其能力,卻在某一天受人嘲笑而痛苦不已。周玉筍老師告訴這個孩子:「我覺得你很勇敢,你不會為了害怕胎記被人嘲笑而不來上學,不會輕易放棄更重要的事情,你是一個勇敢的天使。」兩個月後,這個女孩在小學第一天的自我介紹中仍被班上的男生大大的嘲笑了,她先是跑出了教室在走廊上哭泣,最後又鼓起勇氣回到教室再自我介紹一次:「我是OOO,我臉上的東西叫作胎記,雖然它長得很醜,但我要告訴你們,我是勇敢的天使。」
自主性,讓孩子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教養的過程,就是家長提供給孩子一系列正確的選擇,」周玉筍老師表示,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我們當然可以讓孩子學習「做決定」,這是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但家長要引導孩子做「好的決定」,提供他們方向正確的選擇題,讓孩子有判斷思考的能力,也教育了孩子如何做「對的事」。
耐心等待種子發芽
有趣的是,在周玉筍老師舉出的各種例子中,大人都是以相當「成人式」的說法,如實的告訴尚在學齡前的孩子:「我知道你克服了……,達到了忍受挫折的能力。」也許我們會覺得孩子不懂,但他們卻在好幾年後,再回頭告訴大人們:「因為你當時的一句鼓勵,所以我相信自己有面對問題的能力!」家長們一定要相信,自己於孩子幼年時期的辛勤耕作是有意義的,比起等到孩子青少年時期,將同儕意見看得比父母重要,不如在他們幼年尚可塑形時,便好好照顧、教育孩子,相信一定能在不久之後,在他們身上看到堅韌的嫩芽。
挫折忍受力,生活中的實戰
即使我們為孩子做再多的準備,他們的生活仍無法免去挫折及壓力的來臨,既然家長不能擁有長久的時間與體力在孩子的跟前一路為他披荊斬棘,那麼先給他這份自信及面對挫折的大禮,將可使孩子受用一輩子。在實戰之前,周玉筍老師提供家長一個教養上的小撇步:同理及限制選擇,當孩子遇到需要克服的事時,先同理他們的感受,告訴他們:「我知道你現在覺得……,因為……。」並且提供他們良好的選擇題,最後成功時,給予孩子大大的鼓勵。
挑戰一:寶貝不愛吃紅蘿蔔
「來吃飯囉!」全家人一同上了餐桌,小兔卻把碗中蛋炒飯的紅蘿蔔全部挑出來。媽媽請小兔把紅蘿蔔從盤子裡放回去,小兔卻開始大哭:「我不喜歡吃紅蘿蔔!為什麼我一定要吃……。」
「在處理這類的事件之前,家長可以先問問自己:『不吃紅蘿蔔是喜好問題、還是健康問題』?」周玉筍老師認為,雖然克服餐飲上的問題也是提升挫折忍受力的一個方式,但家長自己必須先釐清,克服「紅蘿蔔」對孩子的益處是什麼,如果不會影響到健康,那麼家長便不應將其當作是孩子必須克服的困難。
較極端的例子是,周老師的班上曾有一個「只吃巧克力的2歲半孩子」,每當吃飯時間,孩子只願意吃巧克力,其他都不想碰;於是周玉筍老師準備了巧克力蛋糕、巧克力麵包等等巧克力製品,每天漸近地讓小孩二選一(限制選擇):「你今天想吃麵,還是巧克力蛋糕?」逐漸減少巧克力的含量。同時周老師也準備了兩張小孩「腸道」的圖畫,告訴他:「如果你要選擇巧克力,那我就給你一張黑色貼紙,如果你選擇巧克力比較少的食物,那我就給你亮晶晶的貼紙,因為巧克力會逐漸產生阻礙血管的壞東西,如果你選擇巧克力比較少的食物,那我就給你亮晶晶的貼紙,你要把你的腸胃變成黑漆漆或是亮晶晶,由你自己決定。」最後孩子總共花了半年,終於將吃巧克力的習慣自動戒除。
挑戰二:跌倒了,怎麼辦?
今天阿嬤帶著小猴到公園玩,小猴看到溜滑梯感到太過興奮,往前快跑的結果就是──跌捯了!「哇~不得了了,我的乖孫怎麼會跌倒呢?這個害我乖孫跌倒的地板壞壞!壞壞!」阿嬤邊拍著地板,邊跑起在地板上哭泣的小猴。
學步的過程中,難免會遇上跌倒甚至是受傷的情況,此時一陣大哭難免,孩子也會撒嬌著希望大人抱他起來。遇到這樣的狀況,家長可以先問:「很痛對不對?」(同理)並讓孩子做出選擇:「你要哭完才站起來,還是邊哭邊站起來?」如果孩子想要被抱,則可以再問他一次:「你要自己站起來,還是扶著我的手站起來?」給予孩子選擇幫忙自己的機會,而不是直接拯救孩子,經由這樣的過程,他們才會學習到下一次跌倒時可以做的反應,也不會因為一次跌倒就認為自己失敗、必須靠別人幫忙了。但別忘了,孩子站起來說可以鼓勵他說:「你有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的能力。」
挑戰三:媽媽我要買那個!
龍龍跟媽媽到大賣場買東西,經過糖果餅乾的區域時,龍龍看到他最喜歡的葡萄餅乾,求媽媽買給他吃,媽媽告訴龍龍:「不行,我們昨天才買過一次,今天不可以再買了,而且這個太多我們吃不完。」龍龍拗不過媽媽,便躺在地上大哭起來……
如果見到這樣的情況,爸比媽咪第一個反應可能是:喔好多人在看,快點把小孩抱出去!但周玉筍老師認為,這樣的場景店員已經習以為常了,先別太在意他們的眼光,處理當下的事比較重要。事情發生當下,爸比媽咪一樣先同理孩子的心情:「買不到東西很難過對不對?」再給孩子選擇:「你要不哭我們繼續把應該買的東西買完,還是現在我們出去等你哭完,因為這樣的態度不適合在公共場所干擾大家?」若孩子作出好的選擇後,讚賞他的行為。若孩子無法選擇或不選擇,請輕輕抱起孩子並溫柔的告訴他:「你的行為已告訴我,我們今天不適合購物,我們回家囉!」不要在意大家的眼光,重要的事你的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及延宕滿足或做出合宜的判斷與選擇,這些都是挫折忍受度的基礎。
為了避免下次相同的情況再度發生,爸比媽咪可以在下次購物之前,與孩子一同規劃欲購買的東西,並以有限的預算讓孩子選擇他想買的物品。同時,讓孩知道「延宕滿足」的重要(如果你把這次的錢存下來,那下次就可以買到更好的),及需要與慾望的分別(同樣的錢,我們可以選擇對身體有益的東西)。重要的是家長千萬不可以因為孩子哭鬧就妥協,要相信只要堅持幾次,孩子就不會再出現購物時哭鬧的行為。
《做得好,小小熊》是周玉筍老師最喜歡的一本繪本,當故事中的小小熊開始領路,探險做一些以前不曾有過的嘗試時,跟在後面的大熊告訴牠:「做得好,小小熊。」當小小熊要從高處跳下來時,大熊給小小熊承諾與愛:「我會緊緊抱住你。」當大熊把小小熊從跌落的水底救起來時,大熊面對失敗的小小熊是抱住他:「我們繼續過河,並且請你指出讓你跌倒的石頭在哪裡。」當他們因著小小熊指出的石頭,成功過河後,大熊說:「做得好,小小熊。」身為愛孩子的父母,我們有沒有勇氣再次陪同孩子探險,並且給予他足夠的愛、支持、安全感與引導呢?
周玉筍
現職:新竹北門聖教會傳道、宇宙光關懷輔導中心特約輔導員、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人本教育基金會親職教育講師
學歷:衛理神學研究院教牧諮商所碩士、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哲學博士班研修中
經歷: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志工發展部主任暨親職教育講師、人本教育基金會台南分會負責人、幼稚園園長18年、幼獅張老師督導
著作:愛家基金會親職教育Q&A專欄/彩虹兒童生命教育RK雜誌兒童輔導專欄執筆、如何教孩子理財有聲CD、如何培養孩子挫折忍受度有聲CD、情緒敲敲門有聲書(DVD+CD+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