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起受西南氣流影響,引發連日豪大雨,造成全臺重大水災及農產經濟損失。淹水、作水災,是近幾年臺灣常見的災情,不管是天災或人為加助所致,每每造成民生的重大災損,對於未能即時防範的民眾來說,這就是一種很無情的風險。
經營企業的流程中同樣有著許多不可預知的風險,如何能將風險早一步鎖住,將損害降至最低或零,成為企業管理者不可或缺的一門課題。
金融市場交易與日俱增,從傳統的金融商品衍生出來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除提供市場參與者一個財務避險的管道;發展至今,也成為一種投資(投機)的金融工具,更是金融創新(Financial Innovation)的重要支柱。只是,新金融工具不斷推陳出新,為提高報酬、增加投資吸引力,發展的種類與內容組合趨向複雜,稍有不慎,像一些公司透過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財務策略失利,導致公司遭受重大虧損、侵蝕企業獲利,嚴重甚至使公司股價重挫或面臨倒閉,造成股東或投資人蒙受其害的案例,國內外都時有所聞。
相信對許多企業經營者來說,處在大環境多變的競爭與微利年代,專注於本業的經營,本身就已經具備極大的風險。如果因為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產生的虧損,進一步侵蝕到企業本業的獲利,如此額外的風險絕對不是公司高層或投資者所樂見的情況。究竟使用金融避險工具,確實是為了避險的目的,還是已經參雜了些許投機的成分,企業該如何拿捏?
匯率避險需求大,遠期契約最能完美避險
企業面臨不確定風險愈高,愈有避險的需求。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教授顏錫銘認為,企業首先要進行的是營運避險,這些風險主要來自於營運,例如與銷售、生產製造有關的風險,可以用地點(place)、生產(product)、價格(price)、行銷(promotion)的4P策略進行避險決策,例如,為避免某一貨幣匯率風險可以選擇與不支付該貨幣的廠商合作,又或考量成本負荷可將生產線轉移陣地等,利用營運策略的調整與調度,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而營運避險之外的財務風險,則可透過財務避險。
對企業來說,財務風險包括匯率風險、利率風險、應收帳款的風險等,華碩財務長張偉明表示,通常在評估避險時,首先考慮的是零成本的避險方式,例如透過外幣應收帳款或應付帳款天數的調整,降低匯率暴險的部位,形成自然避險。再來,則是透過衍生性金融商品來達成財務避險的目的。
衍生性金融商品主要分為「遠期契約」(Forwards)、「期貨」(Futures)、「選擇權」(option)及「交換契約」(swaps)四大種類,目前企業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主要是以規避匯率風險居多。根據中央銀行最新(2012年4月)銀行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量內容分析也可得知,商品種類別以「匯率有關契約」占最大比例,高達87.48%,其次為利率相關契約占9.28%。其中,匯率有關契約中主要包括遠期契約(Outright Forwards)及換匯(Fx Swaps)。顏錫銘則表示,遠期外匯契約是規避匯率風險最有效的金融避險工具,可以依所需數量及期間量身訂作,做到完美的避險,是企業普遍使用的工具。
此外,張偉明也同意,以華碩為例,財務風險中最大的風險即屬匯率風險,由於跨國交易日漸頻繁,目前公司的銷貨收入來自於全球各地,外幣報價即占了95%以上,當銷貨發生時,同時產生銷貨收入及應收帳款,從報價到銷貨期間的匯率變動會影響毛利率的變化;而應收帳款產生後,匯率的變化則會影響到業外損益,為穩定毛利率,如何去規避匯率波動的風險,必須立即做出避險動作,目前主要是利用遠期外匯契約及貨幣選擇權,達到避險的目的。
是避險或是投機,拿定主意再操作
然而,外匯市場變化多端,不時會有新臺幣兌美元匯率出現升值或貶值的消息,而傳出某廠商受大幅匯兌損失之累,獲利由盈轉虧,或是獲得鉅額匯兌利益挹注,市場行情看好,這類的報導。張偉明也提到,常有同業的財務主管跟他抱怨,老闆不只要他做到避險,還希望能藉此賺取財務上的利潤;或是有老闆在匯率有利賺到兌換利益時不吭聲,等到匯率不利產生兌換損失時,發現事態嚴重,就會開始關切,使得財務主管倍感壓力。到底是要避險還是要投機?可能因此讓底下的財務人員感到疑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