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不可失
這類觀念事涉專業,似乎得全仰賴教練來指導。實則不然,教練無法時時刻刻陪在你孩子身邊,但你可以;更何況,球場攻略的思維若根基紮得夠好,未來孩子長大後,在商場或社會上亦可望藉由較佳「視野」搶得先機,勝過競爭對手。換言之,這是球場和現實人生都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那麼,家長該如何著手訓練孩子的思考能力?
首先是在下場前就得做好勤前教育。無論是平常在高球學院或教練的課程中,抑或當爸媽的自己搜羅好球場資訊,依「圖」畫葫蘆,一洞一洞講解好下場時可能會遭遇的狀況。這類研討的目的不是在強迫孩子們記憶球洞中的每一處,相反地,「打鐵趁熱」,趁小朋友下場前的興致高昂,讓她╱他對距離、障礙、以及球場特性留下夠深刻的印象。這種點滴記憶,日後下場時會自然在小球員的腦海中慢慢浮現,特別是遇到狀況時。
剛才強調的是在下場前演練。不過,臨時抱佛腳終究不如平日多下點苦功。針對那些在各地高球學院中上課的小學員,做家長的可早在學期開始前就和教練討論好:利用課程空檔或考試機會,請教練事先擬好各式狀況題,搭配球洞圖解,直接用遊戲或隨堂考的方式教育孩子們遇狀況(障礙)應如何克服。這種方式兼可刺激小球員的即時反應,未來下場或比賽時碰上突發問題,不但不會發慌,還可研擬出比競爭對手更佳的因應攻略。
即便平日長期訓練,目前在Happy Kids擔任總教練的黃彥智仍提醒:「父母親在賽前的準備絕不可少,不是只有孩子要熟悉球場,無論家長陪打與否,都應比孩子更清楚球場的配置。」這樣做還有個好處,在下場的訓練過程中,家長可游刃有餘地扮演好指導者的角色,讓孩子們打起球來無後顧之憂。
此外,家長心中應做好「就算打爆了又何妨?」的準備,一來避免臨場遇狀況反替孩子增添額外壓力,二者,可把打爆了的狀況視為高球生涯中必經的過程,讓孩子試著自己從跌倒中爬起來,將來他再遇上類似情形,可望更快適應、重整旗鼓。家長扮演的是扶助孩子的角色,無須像操弄人偶般在背後掌控孩子的一切。
一旦小球員愈來愈常下場,甚至參加比賽,她╱他會慢慢學到如何獨立面對狀況。此時家長並非就此退開不管,反之,父母該適時從旁提醒、鼓勵,讓孩子知道有你們在他身邊,強化心理後盾。如此一來,即便狀況不佳,也可維持一定水平,力保不失(爆桿)。
最後一點該注意的,黃彥智提醒:家長們該站在孩子的角度觀察球場,除卻理所當然的盲點。畢竟有時大人看得到的,小朋友受限身材和理解能力,未必看不到,甚至連方位或方向都摸不清。
攻心為上
另外一個層面則是心理訓練。在專業心理學的研究中,小朋友和大人在知覺能力上差異其實不若想像中大;關鍵在於年幼者通常未經歷足夠的社會訓練,故專注度會稍差,換句話說,小朋友比起大人更容易分心。於是乎,在球場上不管你再怎麼清楚地指導、說明,也許對你的孩子來說有如一陣馬耳東風。
關於這一點,現任職明新科技大學的張霖家教授,提出了精確的說明。過去傳統教練要求小球員大量地練球,經常淪為「為了練而練」,不但技術上進展緩慢,心裡層面的訓練更絲毫未顧及。「其實心理和球技一樣,需要經常去訓練,面對比賽時方可有效降低壓力,進而將應有的技術或戰略規劃完整執行出來。」張教授鑽研教育和運動心理學多年,過去曾執教於政治大學,家中還有一位現為職業高爾夫球員的女兒張京運。
他還舉曾雅妮為例,指出雅妮經歷無數場國際大賽的考驗,但她一樣得練球;不少職業好手練球往往不見得單純為了精進技術,而很可能是一種降低壓力的手段。因為在進行這類減壓訓練時,看似純練球,實則目的是在時時維持穩健表現,以期下場參賽時符合練球時的狀態,讓技術發揮得一如預期,進而穩定軍心、強化信心。
張教授還提供家長一些簡易的注意力訓練方法,可幫助孩子們在比賽時集中注意力思考。首先是在練習場時,不妨選定某50碼標的,插上一面顏色鮮明的旗子,然後要求學員拿9號鐵或劈起桿朝旗竿打;提醒你,這項訓練目的絕非為了打準,家長此時應利用口語鼓勵的方式,誘導孩童在腦海中想像:旗子變大了,讓他能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旗幟上。同樣道理,在練習果嶺上要求小球員模擬洞口變大的畫面,再行練推。未來真正參賽時,即便面對壓力,經此具象訓練的小朋友可望不再自亂陣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