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暗殺事件往往會使受害者名留青史。如果甘迺迪總統把任期做完,會有哪些成就?我們無從得知。但他在一九六三年十一月於達拉斯市被暗殺時,那一顆子彈不只激發出眾人的哀戚之情,也令世人從此認為遭殘酷終結的是個「政治偉業」。
雖然甘迺迪與林肯的時代相差將近百年,這兩個美國總統仍有許多相似之處。
悲劇造英雄
當演員約翰‧威克斯‧布斯(John Wilkes Booth)於一八六五年四月十四日(剛好是那年的耶穌受難日)扣下扳機時,林肯總統才剛剛於幾天前贏得了他人生最漂亮的一仗:南北戰爭,不但肅清了叛軍,也終於能夠解放黑奴。如果林肯活著做完第二個任期,他一定會被戰後重建的那些棘手問題搞得苦不堪言,也不會有後來的歷史威望。正因為他死了,世人才把他當成一個為了美國聯邦犧牲的鬥士。一位與他同時代的記者曾表示,如今人們相當尊崇他,「這使得往後任誰也無法向世人透露他的真面目」。
與甘迺迪一樣,林肯的死令美國與世界各地的人都感到哀戚。世界各國與城市紛紛表示哀悼,成千上萬的志工團體,包括教會、工人的互助團體、貧民學校、提倡廢奴與禁酒的協會、共濟會聚會所、合唱團、體育團體及商會等等,也都同聲致哀。
哀悼信如雪片般飛來,從人們在信中表達的敬意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已故的總統成了全球的英雄人物。他的政治理念與戰時的領導表現,以及身為一個黑奴解放者和民主政府堅定捍衛者的角色,都在在打動了全世界,甚至我們現代人的心,而且他的影響力持續至今。在一九一六年底至一九二二年擔任英國首相的大衛‧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就曾表示,林肯死後「成為一個沒有國籍的人」。
世人之所以擁護林肯及他所代表的理念,也許是因為他的確是個目光遠大的人,也非常了解美國以外的世界。
一八六一年他在總統就職典禮致詞時,曾經稱美國聯邦為「這片得天獨厚的國土」,暗示美國比其他國家優越。他這說法所根據的並非「實力」。事實上當時美國仍是個債務國,它一方面避免捲入歐洲各霸權的合縱連橫之中,試圖在美洲大陸建立起自己的帝國,另一方面也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即「海權的霸主是英國」。林肯會那麼說,其中一個原因在於他深信美國是個物產豐隆、山川壯麗的國家。
美國鑄幣局生產了大量印有林肯圖像的新款一分硬幣,每一枚的製造成本都高於其面額。
浪漫的美國聯邦形象
林肯於肯塔基與印第安納兩州度過童年,青年時期遷居新成立的伊利諾州。林肯認同輝格黨(Whig Party)的信念,認為那些尚未開發的鄉間擁有獨一無二的資源,深具現代化的潛力。他曾在伊利諾州首府春田市對台下的聽眾提到:「就領土廣袤、土地肥沃與氣候宜人這三點而言,美國人所享有的是地球最棒的一部分。」
後來美國聯邦因為各項大膽的交通建設、更完善的信用貸款機制,以及用關稅保護國內製造業等政策而經濟起飛,林肯相當樂見其成,而這也是他在一八三○與一八四○年代的政治生涯中傾力促成的。
小布希總統用林肯來為伊拉克的事件背書,是否有引喻失當之嫌?
不過,林肯更念玆在玆的,是聯邦是否能貫徹他的政治理念。他最關注的,是種種政治體制的道德意涵,而使它們得以確立的基石,就是強調「人生而平等」的《獨立宣言》,以及保障人民自由的《聯邦憲法》。
林肯認為,獨立革命傳承給美國的,是一個舉世無雙的自由傳統,「它比這世上其他國家都要來得優越」,這份獨特的自由有各種令人引以為傲的特質,像是:政府的一切作為都必須經過被統治者的同意,有一部能保障宗教與公民自由的權利法案,一個由最高法院領軍的司法體系,「堪稱全世界最為開明的法庭」,還有對於精英領導的信仰。他認為,這些特色「確保每個人不用承擔別人加諸的重擔……使得每個人起步時都能不受束縛,在人生的競賽中獲得公平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