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的文章中談到,因為對單眼相機的反動而誕生的無反相機(又稱微單眼相機),不但搶佔單眼相機的市場,同時我也指出正因為相機鏡頭能夠交換,這一點在使用者經驗上、以及在提高製造商的銷售收益都提供了好處。另外,我建議希望認識交換鏡頭魅力的人購買F值2.8以下的單焦點鏡頭。
延續上期的文章,這次我要說明尚未提及的部分。這裏我要特別推薦三款交換鏡頭,它們可以大量拍出我認為「智慧手機絕對拍不出來」的照片;市售價格約在台幣一萬五千元以內。
但即使已提出這麼具體的建議,我想大部分的讀者仍不會輕易下手去買,原因在於:交換鏡頭絕不便宜。
針對一般的消費者(專業攝影師除外)銷售的交換鏡頭市售價格約在一萬~二十萬之間,但花兩萬元就可以買到一台品質中等的無反相機,算起來確實是便宜太多;我想有能力以一~兩萬的價格購買入手的人佔大多數吧。在這個價格內的鏡頭,雖然除了上述三款外還有其他款,但鏡頭種類相當少。
相機製造商的煩惱就在這裡。他們擔心,價格低的交換鏡頭種類少的話,不足以擴大市場。廠商不需要把二十萬元的交換鏡頭變便宜,能豐富一至兩萬元的商品系列的話就可以說很好了。因為使用者在經驗了兩支、三支交換鏡頭之後,會逐漸了解交換鏡頭的價值。
只要開始對交換鏡頭價值有部分了解的使用者,多半會陷入「鏡頭沼」內。所謂的「鏡頭沼」,就是讓使用者掉入捨不得對高級鏡頭離開視線、且持續購買的狀態。陷入這種情況的使用者,輕易地就會擁有四支以上的鏡頭(包括以前沒有自動變焦功能的鏡頭),對相機製造商而言,無疑是非常好的客戶。
然而在另一方面,鏡頭交換相機的開發主流從單眼相機轉移到無反相機之後,才開始接觸相機的初級使用者,很少購買交換鏡頭。會掉入無反相機鏡頭沼裡的使用者,多半是原來早就深陷單眼相機鏡頭沼的那一群。
除此之外,相機與交換鏡頭兩者出貨量相比之下,交換鏡頭的出貨比率偏低。由於交換鏡頭的利益率比相機本體高,但因為出貨量偏低,就算相機的銷售走到激戰的局面,仍無助於製造商把相機的成本彌補回來。
相機製造商無論如何都要讓的無反相機交換鏡頭價格落在一~兩萬之間,並且讓便宜的鏡頭種類變得豐富才行,而這裡就存在著屬於台灣企業的商機。不只是光學技術開發,看似最不相關的軟體(software)技術方面的工作也多如山。
使用交換鏡頭的理由
在我要更進一步說明商機在哪裡之前,考慮到在台灣對交換鏡頭有所了解的人不多,因此我想要先補充說明一點:使用者需要交換鏡頭的理由是什麼。
若想要變換拍照的表現,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用交換鏡頭。目前眾所周知的智慧手機APP軟體「Instagram」、或是Sony相機內建的「Swing Panorama」的畫面處理軟體,交換鏡頭跟這些軟體可以說一樣好用。有人甚至認為:「那些願意為簡單便宜的軟體應用支付一萬元費用的人是很奇怪的,這樣的話,沒有道理不考慮交換鏡頭」 ─ 抱持這樣想法的人我想是存在的。
我來解釋一下其中的理由,交換鏡頭和處理畫像的軟體,有三種不一樣的特質;而這些特質同時也是讓使用者產生購買欲望的理由。
1. 不需等待
使用者透過觀景器(finder)或液晶螢幕,可以在動手拍照之前即可預測拍攝後的畫面結果。畫像處理速度遵循著摩爾定律,因此前面提及的兩種畫面處理軟體,想要在拍攝前執行精細的畫面處理,實在太難了。電子電路跟光行進的處理速度相較起來,根本是完全比不上。
2. 解析度不下降
透過電子電路的處理方式,要真正實行起來的話,解析度下滑的結果將避免不了。所謂的「超解析」這樣的處理技巧雖然存在,但那只是視覺上所見的影像解析感(非真正的解析度)程度提升而已,解析度實際上並沒有提升。
3. 擁有實物在手
因為是眼睛可以看見的實物,跟流行時尚、汽車、自行車的售後配件等物品一樣,擁有的人跟其他人相比之下,表現出不一樣的主張;而且因為擁有某件物品而容易了解他人對自己的認識和想法。「你用的鏡頭很有意思啊」,這類來自他人的稱讚比較容易聽到。如果只靠人眼不容易分辨的畫像處理軟體,這樣的社交效果就不容易產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