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二日,開了一早的馬拉松會議,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終於拍板,完成鴻海入股夏普的交易。
郭台銘以個人名義,透過旗下投資公司SIO,支付尚未繳清七四%金額,加上先前支付的金額,共計花費約二四六億台幣。
從此,郭台銘和夏普集團,成為全球唯一液晶面板十代廠堺工廠(SDP, Sakai Display Product)的共主,各擁有三七.六%股權。鴻海集團也持有夏普集團九.九%股份,成為最大股東。
夏普也順勢宣布,鴻海三名非常任董事上任。SDP董事長已由夏普指派,鴻海則負責內部經營管理。堺工廠成為台灣逆向買日本的新「台日混血」企業,最重要的象徵。
郭台銘終於「擁有」十代線面板廠了。但手上還有虧損累累,正辦理增資的奇美電,他為何還花兩百多億台幣,再持有一座產能利用率只有五成的虧損面板廠?
「策略互補。夏普生產效率不佳,鴻海能改善;鴻海也透過夏普,升級自己的技術,」政大財務管理系副教授吳啟銘觀察。
買夏普三寶 擴充戰力
身為夏普大股東,「夏普有三個寶,郭台銘想要,」DisplaySearch 大中華區總經理謝勤益說。
第一寶是電視。郭台銘過去藉買廠房,進入品牌廠供應鏈。如早年買諾基亞芬蘭廠進入手機供應鏈;買索尼墨西哥廠,進入索尼液晶電視供應鏈。在日本液晶電視市佔第一的夏普,自然是鴻海的重點。
第二寶是中小尺寸面板。夏普旗下還有生產中小尺寸的面板廠,和三星、LGD,同為蘋果iPhone、iPad的供應廠。
蘋果新iPad及傳言將採用in cell技術的iPhone5,夏普都是供應商。反觀鴻海旗下的奇美電,卻沒有打入蘋果新產品的供應鏈,讓郭台銘失去耐性。
最後一寶,是SDP堺工廠。
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座十代面板廠,專做六十吋以上液晶電視的面板。走高解析度、低溫多晶矽技術,是夏普能和韓國三星、LGD匹敵的競爭優勢。
除了掌握三寶,背後最大的策略動機,是與蘋果加深未來合作。
鴻海已掌握蘋果iPhone、iPad組裝單,眼前最關心的,是能否掌握未來產品──蘋果電視的訂單。而夏普的面板技術,深得蘋果心,自然是郭台銘看重的對象。甚至,外界傳言,是對三星心存忌諱的蘋果,要鴻海出手金援快倒的夏普,藉此節制三星。
一名了解鴻海的業內人士指出,郭台銘對堺念念不忘的原因,還有一項。
「郭台銘非常喜歡堺工廠。那是自動化程度很高的無人工廠。自動化技術,能套用在其他廠房,」這名業界人士認為,對一直想開發機器人,降低人工成本的郭台銘而言,堺工廠有附加價值。
普訊創投總經理何正卿就認為,郭台銘「只花」兩百多億台幣,就買到一座十代廠的使用權,「實在很划算。如果奇美電去蓋一座廠,需要幕資上千億台幣,」他算了算。
另外,夏普令郭台銘心動的,還有品牌。夏普之前宣布,將讓鴻海在中國生產夏普中低階手機,直接貼牌在中國銷售。
夏普想藉鴻海,打入一直碰壁的中國市場。而郭台銘運用夏普品牌的模式,正循著之前中國的長城,找富士康國際代工手機,直接貼牌的模式,等於長城的品牌讓鴻海用。
「郭台銘原本應是盤算想買下夏普的品牌,最後卻變成買一座廠,」一名韓系電子大廠的副總冷眼觀察,鴻海已擁有通路,就缺品牌了。
只是,郭台銘六月在股東會上喊話,想增加夏普持股,卻被夏普社長奧田隆司公開婉拒。他就先把SDP的經營績效列為重點。
技術、文化世界排序較後的台灣企業,要「管」起國際知名的品牌廠,不禁令人側目。
以往,台商高調買國際品牌失敗的案例,記憶猶新。郭台銘如何證明,台灣這波新的逆向併購潮,會有好的結果?若是失敗,又會帶來什麼樣的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