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的是「救命醫院」,不是一堆急診室
台灣約有一三○○多位醫師領有急診專科執照,但實際在第一線救人的只有八百多人,以目前急診病人數量評估,至少需要二千多位急診醫師才足夠。
那麼,不在第一線救人的急診醫師都到哪兒去了?
根據醫界統計,離開急診室的醫師有二分之一自行開業,在基層診所服務,看感冒、發燒、拉肚子等輕微病症;有二分之一轉做醫美行業,只要有醫師執照,打玻尿酸、做脈衝光都不是問題。
醫師大撤退,是台灣多家醫院急診室告急的原因。因為醫療環境不合理、國人就醫習慣不佳、急診室暴力,加上醫療糾紛頻傳,讓不少急診醫師心生不歸如去。
衝評鑑成績 換健保點值
衝得醫護人仰馬翻
一般而言,假日和夜晚因為沒有門診可看,病人只能往急診裡跑。還有,家庭醫師制度沒有落實,鄉下醫生太少,所以病人都往急診室集中。在急診室闖蕩二十多年的新竹國泰醫院急診部醫師趙凱形容,「整個急診室就像菜市場一樣鬧哄哄,什麼人都可以進去。」
以他在急診室值夜班的經驗來說,除了重大意外或急難救助,他最常看的是半夜睡不著、陰道發炎、小感冒、被貓咬一口......這些病,「其實,這些小病都可以白天看門診,不需要掛急診,但因急診掛號費太低只要四五○元,和門診掛號費一五○元相比太便宜,所以只要有健保卡,就『一卡走天下』來急診室湊熱鬧了。」
「如果把急診掛號費提高到二千元,我想病人就不會塞爆急診室了。」趙凱篤定地說。
不過,若真把急診掛號費提高到二千元,民眾恐怕也會跳起來,更讓經濟弱勢病人不敢就醫,畢竟十六年來,大家早已習慣全民健保提供的「價廉物美」醫療服務。而且,醫院即使人力不足,也要打腫臉充胖子開急診,這也事出必有因。
十年前,急診專科獨立出來,急診專科醫生的人數也成為「醫院評鑑」項目之一,各醫院陷入「軍備」、人才競賽。有些資源有限的醫院,為了拿到評鑑好成績,得到更高的健保點值,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開設急診,結果一個晚上至少動員七科人馬待命,最後卻只有聊聊可數的個位數病人上門來,搞得醫護人仰馬翻。
整合醫療資源
仿效日本「救命醫院」
研究各國急診制度很深的趙凱表示,其實台灣應該效法日本制度,把醫療資源整合在「救命醫院」,每一百萬人口只要設一個救命醫院就足夠,每天晚上十二點以後,病人都送救命醫院,並由附近各家醫院的專科醫師輪流支援救命醫院。
「在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各家醫院都為了面子,搶開急診,而病人又多集中在部分醫院,白白耗損大量醫護人力。若要關小的,集中在大的,沒人願意承認自己是小醫院該被關。」趙凱說,就是這種要命的門戶之見和私人醫院的利益導向,讓台灣急診專科醫師不堪其累,逃之夭夭。
在急診室缺醫告急的年代,趙凱曾經自行整合,組了一支「急診團隊」,四處支援各家醫院急診室,哪裡有缺,缺哪一科,他就把醫師調到哪兒協助;全盛時期,他的團隊有五十五位住院醫師,陣容相當龐大,經驗也很豐富。但現在,一則因為各醫院傾向用專任不用兼任醫師( 醫院評鑑的標準是「專任」急診醫師),二則成員中有些白天在基層開診所執業,晚上又接急診,真的很操,目前他這支急救團隊只剩三十三位醫師。
以趙凱為例,十年前,他在台中縣石岡鄉開了一間診所,有一輛救護車,每天一百個左右的病人,多是老人。近幾年盛行騎單車,也有一些摔傷的新病人。因為和老病人長期相處,現在即使不看病歷,也知道他們的病史,醫病關係很好,信任基礎很強。不過,對擁有急診專科的他而言,為了不荒廢「武功」,他也在新竹國泰醫院兼任急診醫師。
職業生命有限
還要承受暴力風險
面對一些「落跑」的急診醫師,趙凱一面以「過來人」的身分,勸他們不要輕易離開急診室,善盡一些社會責任。但另一方面考量到現實醫療環境實在太糟,所以也輔導他們到基層開診所;先花六個月時間觀察、評估,可以才開業,行有餘力就支援一下各醫院的急診室。因此,目前他的急診團隊中有兩成醫師像他一樣,身兼二職。
急診醫師的「職業生命」有限,要年輕、力壯、耐操,能做個十年,已經很不容易。不過,現在台灣急診室面對的,不僅是資源少、人力吃緊的問題,有時更會遇上急診室暴力事件。對醫生而言,被暴力相向是他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而且根據醫師法規定,還不得拒絕醫治對他們暴力相向的病人,因此,執業六年就遇到兩次暴力事件的前恩主公醫院急診醫師林憶直,才會聲請釋憲,捍衛醫師權利。
面對台灣急診室的「醫師荒」,政府似乎陷入一種不知所措的狀態,因為問題環環相扣,像毛線一樣,糾成一團並不容易解開,但完全不作為,急診醫師只好用腳幫自己的生命尋找出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