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過飛機的人,十個之中恐怕有九個半會嫌飛機餐難吃。不過,這個問題可不能全都怪在航空公司頭上。
人類的舌頭有一萬顆左右的味蕾,在平地時幾乎能完全發揮應有的作用,加上鼻子的協助(嗅覺對味覺有很大的影響),酸甜苦辣嘗起來跟平常一樣,番茄汁是番茄汁,火雞肉沙拉是火雞肉沙拉。
然而,一登上飛機,味覺就開始變得遲鈍。起飛前,機艙內的空氣會使鼻腔變得乾燥,嗅覺不再敏感。起飛後,氣壓的變化使得三分之一的味蕾麻木。當飛機上升到三萬五千英尺的高度時,乾燥的機艙很快就讓人口乾舌燥,嗅覺與味覺相繼陣亡,再精心設計烹製的餐點到了飛機上,吃起來還是像惡名昭彰的飛機餐。
因此許多平常很少喝番茄汁的旅客,上了飛機反而覺得番茄汁格外順口好喝,因為在半空中喝番茄汁,不像在地面上喝起來那麼酸。這也說明為何航空公司往往刻意在食物中添加鹽分及大量香料,假使不額外加點「料」,食物往往會顯得淡而無味。
另一方面,不同的包裝、冷藏、乾燥與保存方式,在任何高度都會影響到口感與味道,更何況是在三萬英尺的高空。一份飛機餐,從食譜開始,經過空廚處理,最後送上飛機─這個過程充滿各種危險,簡直是航空後勤人員的一大噩夢。空廚業每年的營業額高達一百三十億美元(約新臺幣三千九百億元),每家公司都戰戰兢兢,設法因應各地方狀況,維持供應鏈暢通,堅持標準程序,保持一定的品質。
當餐點好不容易送上飛機,另一個障礙來了:為了安全起見,飛機上沒有真正的廚房,備餐區非常狹窄,空服人員無法以一般大廚的做法準備餐點,更別說有閒暇專心擺盤。他們只能利用對流式烤箱加熱食物,而新型飛機則通常備有能讓食物保持水分的蒸氣烤箱。在這種條件下,要端出令人口水直流的餐點,實在是難上加難。
不過,經過多年緊縮開支後,最近各大航空公司又紛紛砸下大錢,卯足全力,企圖從科學角度來洗刷飛機餐難以下嚥的惡名。為了吸引商務艙及頭等艙的旅客,他們設計讓人耳目一新的菜單,甚至禮聘名廚指導。其背後動機不言而喻─商務艙及頭等艙只占客機三分之一左右的座位,卻是主要的營收來源。
為了破解味蕾密碼,德國漢莎航空公司求助建築物理專家共商大計,希望研究出乘客特別喜愛飲用番茄汁的理由,答案很簡單:在不同的大氣條件下,番茄汁顯然喝起來味道不同。
法航請來全世界累計獲有最多米其林星星(二十七顆)的名廚侯布雄,設計商務艙旅客的主菜,並且每十天更換一次菜單,鎖定頻繁出入巴黎戴高樂機場的商務人士。
達美航空則聘請美國酒鄉納帕山谷名廚齊亞瑞羅構思菜色,齊亞瑞羅花了六個月的時間才擬出菜單。在這六個月中,他嘗試不同的做法,挑選季節食材,考慮口感色彩,甚至研究餐點該如何在飛機小餐盤上呈現。問題還真不少,聖女番茄該如何切片?保持完整的一顆最好。雞排要烤哪一面?帶皮的那一面先烤。用幾片生火腿切片做開胃菜?兩片,剛好在味覺與成本之間取得平衡。
對達美這樣的航空公司,以上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非同小可。幾年前,他們決定每塊牛排少切二十八公克,居然一年可替公司省下二十五萬美元(約新臺幣七百五十萬元)的開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