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避免形成自動化孤島 6大推動自動化獲利關鍵要素

文/陳泰明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先生動見觀瞻,對產業的影響很大,自從他去(2011) 年8月宣稱要採購1 百萬台機器人,以解決中國大陸缺工的問題後,激起陣陣漣漪,產業界就吹起一股討論「自動化」的風潮。但郭台銘畢竟是一位實事求是的企業家。根據媒體的報導,今(2012)年6 月18 日在鴻海的股東大會中,他雖再度強調自動化的方向不變,但也表示現在還無法把達成工廠無人化的時間點說死,但希望5 ∼ 10 年內可以用自動化取代既有的工廠百萬員工,可見郭台銘已開始體會全面推動自動化的困難度。



機器人的取得成本和技術的突破,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有人認為,機器人只能用於生產線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後端的組裝,機器人實際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使用的工業機器人總數接近130 萬台。130 萬台是全球的自動化產業,努力了約30 年的成果,中國富士康要裝置1百萬台,當然不能把時間說死。尤其這種重大投資,是否適合毛利低微的資通訊(ICT) 產業,更值得大家深思。



推動自動化6 大關鍵要素



若一定要推動自動化,筆者提出下列事項供參考:



1. 由3K 產業或地點開始



自動化當然應該推動,但首先應由3K(源自日語的危險、髒、辛苦)場所開始,iPad 的磨光作業就是典型的案例,富士康早就在做,汽車產業中的點焊機器人,還有產線後端的包裝線,都是常見的機器人裝置地點。這種地方找人不易,基於人道的考量,局部推動自動化,沒有人會反對。



2. 不能落入策略性鎖死



一台機器人以新台幣50 萬元來計算,投資1 百萬台就需要5 千億資金,相當於投資好幾座現代化的晶圓廠。大量資金投入後,因為不忍丟棄這些昂貴的設備,會讓需要轉型的企業縮手縮腳,台灣的DRAM 產業就是前車之鑑。所以到底投資自動化好,還是轉型去做創新好,是企業主應該思考的。



3. 考量產品的生命週期與複雜度



機器人善於做簡單、重複性的工作,所以輪胎廠很久前就推動全面自動化,因為輪胎的產品生命週期長,而且品類單純不複雜,一旦自動化設備規劃安裝後,就不太需要再調整或換線,可以一直做下去。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生命週期短,一旦產品平台更改,原先購置的自動化設備,就必須大量調整,甚至可能不能繼續使用。另外,由產品的複雜度來看,宏達電(HTC) 採取機海戰術,蘋果(Apple) 則用單一機種的方式來銷售,前者產品複雜度高,不利於自動化生產。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14461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能力一年12期 2400 2080  
能力一年12期續訂(請提供續訂編號) 2400 18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