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太空人常是許多小男孩的兒時夢想,但未來進入太空中的人類將無法再簡單地統稱為「太空人」,而會區分為太空駕駛、太空空服員、太空科學家、還有乘客等等。這已不再是電影中的情節,而是你我可能一同見證的事實。
正在進行中的「太空航行民營化」
我們曾在《BBC知識》第四期的專題報導中提到,NASA執行了三十年的太空梭計畫已於二○一一年正式終止,但這麼做並不是要放棄太空探索,而是要將這項「產業」轉為民營,就如同在二次戰後將戰機及空航技術推向當今人人受惠的國際旅行一樣,期能開啟所謂的太空民生時代!如此一來NASA的角色會較像是太空航行的主管機關,而航行的實際工作及風險則交由民間企業承擔,並採用「使用者付費」的作法,讓「上太空」不再是特權。
那些準備接手進行這項大生意的公司,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波音公司,至今NASA已投資了三億兩千萬美金來重點輔導這些民間企業,以進行一系列的商用「太航」發展(Commercial Crew Development,簡稱CCDev,是之前介紹的C3PO架構下的子計畫)。這項新嘗試原本還有點爭議,但在今年五月SpaceX公司成功地利用無人新型太空船「龍膠囊」(Dragon capsule),將約半噸的貨物往返運送至國際太空站後,終於立下了令人興奮的里程埤。而下一步,便是要將新一代的「民營太空空服員」送上太空。
從「太空任務」到「太空假期」
過去二十年來人類的太空任務一直是圍繞在「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簡稱ISS),這是人類史上最大的永久性國際合作計畫,其目的不外乎是進行基礎科學及太空醫學的研究,為人類移民外太空作準備。
ISS長290、寬356英尺,重達430公噸,太空人每輪值一次要三至六個月,工作包括操控太空船及機器人、進行科學實驗等,而事前的訓練期則需二至三年。這樣的工作顯然不是一般人能勝任的,主要癥結在於飛行器的承載能力有限,所以太空人必須能夠身兼多職才行。
然而,現在透過民營化發展中的飛行器,則已朝向更大型、更安全、續航力更強的目標而努力,這麼一來機上的人可以分工更細,甚至額外載些只出錢的乘客,在執行科學任務的同時,滿足一般人的太空夢。這些人當中的「非乘客」,便可姑且稱為太空空服員,他們除了負責服務乘客,還要輔助科學家進行各項太空實驗。
太空空服員職缺正跟你招手。(Corbis)
為期近兩年的「太空空服員」養成班
受訓者在養成班的初期,必須先通過一連串的水中測驗,要能穿著飛行裝及網球鞋游泳來回25公尺的泳池三趟,還要能踩水十分鐘。
正式的訓練大約歷時二十個月。首先要接受飛行訓練(包括跳傘、噴射椅逃脫、從下沉中的飛行器中逃脫、使用無線電通訊等),初期會使用模擬飛行器,接著使用訓練機T-34及T-38,進行密集的飛行訓練。再接下來會有野外求生訓練(包括如何補獵食物、找水、起火、搭建臨時帳篷、安全過夜、急救處理等),因為結訓考試中有一項是模擬太空艙降落於荒地中,因此太空人團隊必須能夠合力在規定時間內到達指定地點等候救援。
最後會有失重訓練。常用的是KC-135大型貨機,它會在高空中進行如雲霄飛車般上下的拋物線飛行,當到達拋物線頂端時,會有幾秒失重的狀態,讓太空人們進行相關的失重訓練。然後要學如何穿著太空衣,並進入一個具有六百萬加侖的水池(相當於350座家用泳池的大小、可容納一整艘太空梭),模擬太空任務。因為水有浮力,所以可以透過調整太空衣的浮力大小來大致模擬太空中的失重狀態。
受訓者的訓練項目還包括ISS訓練、艙外訓練、機械人操作訓練、俄語訓練等。之後要再通過篩選才能正式成為太空空服員。篩選的過程包括為時數小時、要考數百道題目的筆試。一旦獲選為太空空服員,即可獲得一枚銀色胸章,在上過太空之後,便可再換取一枚金色胸章。
這些訓練好的人員會開始被指派不同屬性的任務,有的偏重於駕駛、有的偏重於科學實驗,在未來有的則將偏重於服務乘客。所以你說,要成為未來於太空船中幫你倒咖啡的人,是不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