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礦物質被認為是「最後的營養源」,來自於海底600公尺深處,除了豐富的鎂離子外,還有很多種對身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國內外有相當多關於鎂的研究,除了改善心血管、肝臟、骨質疏鬆等慢性疾病外,甚至有關於瘦身、神經鎮靜、解壓等效果的研究,可見得鎂的功能相當多。
台中榮總幹細胞中心主任陳甫州教授解說「鎂」對人體健康關連性時表示,正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所定義,鎂能幫助肌肉及神經功能、心律、免疫系統、骨骼、血糖血壓控制、運動代謝等。食物中的鎂,有30~70%會被人體吸收,吸收進去的鎂,有60%在骨骼、40%在細胞中、1%在血液中調控,每天會透過尿液或汗液排出約100毫克的鎂,當然排出的量要視攝取量來決定。
世界許多先進國家針對人體對鎂的標準攝取量都有明確規定,但通常能夠達到的比例卻很少。如美國的國家標準,人在15歲以後每天最少要攝取300~400毫克的鎂,懷孕及哺乳中的婦女要增加50~100毫克;英國規定男性每天要至少攝取300毫克,女性是270毫克;台灣規定男性每天要攝取360毫克,女性310毫克。
但事實上,美國有68%的人沒有達到標準,甚至有一半的人達不到3/4標準;英國也有50%男性及72%女性沒有達到標準;中研院於2005年至2008年研究,台灣有70%的人沒有達到攝取標準。
鎂與其它礦物質微量元素,過去可輕鬆從飲食中獲取,但隨土壤過度耕種而貧瘠、農作物因大量化學肥料而加速生長,但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卻越來越少,據美國新澤西州的農產報告顯示,1914年1顆蘋果可提供人體28.9mg的鎂,而到了1992年卻得吃掉6顆才能獲得等量的營養。海洋深層水含有均衡且豐富的鎂與其它礦物質微量元素,正是最適合人體的營養來源。
鎂能夠調控血壓 改善心血管疾病
輔仁大學營養系盧義發教授,在分享海洋深層水對降血脂功效的研究時表示,高血脂症及高膽固醇症和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的關係,人攝取「軟水」與高血脂症的發生有關,其中海洋深層水裡的鎂與微量元素扮演重要角色。
台灣學界1998年發表研究因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發現生前飲用水的水質裡,含鎂的濃度越高,危險性越低;美國針對3萬多名男性經過12年研究,發現鎂的攝取與冠狀性疾病呈現相當高的逆相關性。
從1996年至2001年的文獻回顧中發現,人體如果每天增加100毫克的鎂攝取量,可以降低中風率8%;日本研究發現,鎂的補充可以降低血壓、改善血脂質。為了瞭解海洋深層水對於降血脂及抗氧化有何幫助,盧義發教授針對42位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分3組給予逆滲透水、海洋深層水及氯化鎂劑所做的實驗,定期抽血檢驗後發現,飲用海洋深層水的受試者,血液中的總膽固醇濃度、LDL都明顯有降低的現象,也可以降低脂質過氧化的程度。
在血壓調控方面,鎂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鎂會增加血液中一氧化氮及前列腺素,使血管放鬆、血壓降低。中國醫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周佩玉博士特別針對有高血壓的老鼠進行實驗,發現給予老鼠海洋深層水,可以改善老鼠的收縮壓及舒張壓。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吳介信系主任進行關於粥狀動脈硬化的研究,他說血液中的LDL、氧化的自由基、總膽固醇等過高,會造成粥狀動脈硬塊斑堆積,使血管內徑變狹窄,持續堆積可能產生心肌梗塞、中風的後果。
他在研究中對餵食高膽固醇飼料的兔子投以海洋深層水來觀察,發現海洋深層水可以明顯降低兔子血液中總膽固醇含量、脂肪肝的堆積,進一步改善兔子脂肪斑塊的堆積,因此吳介信認為,海洋深層水具有相當高的潛力,開發成改善粥狀動脈硬化的保健食品。
台灣糖尿病患者 普遍缺乏鎂
關於鎂與糖尿病的關聯性研究,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學博士候選人黃瑞華表示,第二型糖尿病造成原因包含不活動、西化飲食、肥胖、老化等,可能引起眼睛病變、足部病變、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理疾病、聽力喪失等併發症。鎂的補充,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亦可以改善老年糖尿患者的抑鬱症。
黃瑞華博士候選人針對台灣中部偏遠地區平均73歲,罹患糖尿病平均10年的210位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顯示台灣有89%老年糖尿患者鎂的攝取量沒有達到每日應攝取量標準,低血鎂的盛行率約37%,這個結果可能惡化代謝異常及抑鬱症狀,因此臨床照顧應該注意增加飲食中鎂的攝取,以改善代謝控制或抑鬱症。
另台灣海洋深層水公司曾委託中國醫藥大學基礎醫學所進行海洋深層水應用於預防糖尿病誘發之心肌肥大症,從動物試驗亦可觀察到,糖尿病老鼠在服用海洋深層水一個月後,可明顯提升糖尿病老鼠之存活率,主要提升存活率之原因在於可減低因高血糖異常所引發之併發症,在活體心臟超音波之分析結果中明顯可看出,補充海洋深層水可幫助維持心臟正常收縮功能,使減低發生心臟異常風險,並對於抑止心肌肥大現象亦有明顯助益,多項成果都指出海洋深層水對於糖尿病預防具有保健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