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的微光中,帶著孩子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找尋夢想……和孩子看電影的美好時光,也會成為孩子夢想起飛的時刻。
在課程上或生活中,我們都是透過文字或影像這兩個工具來引導孩子學習。但對於大腦的辨識與認知效率而言,影像與文字扮演不同的功能,各有優點也有限制。例如,影像的敏感度根源於演化遺傳中的基因,是屬於先天的,也是被制約的,是任何人都具有的能力;而文字是近代文明才發展出來的,必須後天學習,一個字、一個字,一句話、一句話的學,不學就不會。但文字可以承載最多的想像與內容,因此文化的累積與複雜的思考,往往必須憑藉文字的協助。換句話說,影像可以引起最直接的情緒反應,而且對任何人都有效,沒有門檻,不用事先練習與準備;但文字是間接的媒介,需要經過長期且辛苦的訓練,是有門檻的。
因此,對於尚未熟練文字使用的年幼孩子,可以善加運用影像的力量,挑選適當的影片陪孩子一起觀賞。當孩子精神上可以投射成為劇中的主角,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生命的困境與抉擇時,看電影就可以成為成本非常低的「情境教學」,尤其在生命教育的實施上,更是非常有效的工具。
我認為生命教育主要在建立某些價值觀,也就是一個人找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並且確立自己採取什麼方式來因應這個世界;也就是尋找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適當關係。
尤其學齡前的孩子,對這個世界還充滿了好奇,對未來也滿懷憧憬,我們應該多給予他們一些美好與正面的想像,好鼓舞他們探索的熱情。總是會覺得,當我們陪著孩子一起看電影時,就是孩子夢想起飛的時刻。我多次跟許多家長承諾會再寫一本有關電影的書,這本書將會有更多適合較小孩子看的電影,這就是這本《夢想起飛的時刻》(一○一年八月,天下雜誌出版)誕生的緣由。
書裡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想像那無法想像的夢」介紹了十六部動畫,幾乎都有國語配音,所以不識字的孩子也看得懂。第二部分「體會那無法被理解的心靈」是劇情片,第三部分「看見那不曾看見的世界」是紀錄片,這兩部分近五十部的影片也有將近一半是華語片或有中文配音。當然,大一點的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甚至大學生,對於書中介紹的六十二部影片都應該會喜歡,不同年齡看都會有不同的收穫與體會。
記得有次演講,某位家長直接問我:「你主張家裡不要擺電視機看電視,但為什麼卻又強調影像的作用?」其實看電視與用大銀幕全家人一起看電影,兩者是大不相同的。在態度上來說,一個是被動,一個是主動。在效果上來說,即便專心看電視的小螢幕,頂多也只看得懂劇情。但是全家人一起看大銀幕,我們比較容易感同身受,跟著劇中主角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生命中的困境與選擇,比較容易感動。有感動,生命才會有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