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透過淺草文化觀光中心向大眾傳遞的訊息是,請大家記得這些過去的木建築、三角屋頂,及這些屋頂在城市中形成的美麗遮蔭之處。」隈研吾娓娓道出今年3月完工的淺草文化觀光中心之於他、之於城市的意義。
曾經談到在21世紀的建築應該更為人文,因而2000年的馬頭廣重美術館,他選擇以當地八溝山所產的杉木作為素材;2002年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以在中國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竹,構建整座量體,自然材質始終是隈研吾建築語言的重要關鍵字。在淺草文化觀光中心,他再度以杉木及穿透玻璃為立面素材,將八棟小木屋如同疊疊樂一般向上堆疊,與斜對面的淺草寺遙遙呼應,卻又以高達8層樓的垂直立面與水平街道相互對比。
由隈研吾所設計的淺草文化觀光中心,希望透過看似獨立單元的木屋形式,再度激起被人們遺忘的小尺度建築、及與土地親近的回憶。(圖片提供/La Vie)
從周圍地景找到自然力量
「一個傑出的建築師,必須發現且使用在基地中所觀察到的自然力量。」周圍地景與建築的關聯,是隈研吾在設計時極度關注的議題。而在淺草文化觀光中心基地的角落,他看見了淺草寺前的仲間世通中繁華熱鬧的商業氣息,於是他將於水平面的街道垂直化後,形成了八層樓高的量體,讓建築本身向天際發展,成為街道的延伸。
站在淺草文化觀光中心的頂樓,可以清楚看見斜對面的淺草寺及熱鬧的街道。(圖片提供/La Vie)
以木屋做為建築單元,回扣的是隈研吾人文主義的思想。「一層層的小木屋,可以讓人感受到與地面、地球親近的關係,我希望再建(regenerate)人與地面的關係。」他緩緩地說,其實自己一直喜歡人本尺度的(human scaled small house)的小房子,在一百多年前,東京大都是這種尺度的建築,人們也很享受於這樣的城市,人與土地的關係相當親密,他希望能夠透過看似獨立單元的木屋形式,再度激起被人們遺忘的回憶。每一層的屋頂與上一樓層地面所形成的三角區域,功能上恰好可以放置冷氣機等大型機具,一方面去除室內空間的繁雜感,讓整體視覺更單純;另一方面,因為傳統的三角屋頂,使得室內可以盡可能挑高,而更為寬敞。屋簷結構則對應著淺草寺的斗拱、垂木組件樣式,讓傳統建築語彙在當代建築中重新演繹。
「過去亞洲的許多傳統建築都是三角形的屋頂,而非像現在的平面屋頂,這對現在的亞洲人而言是非常可惜的。」不斷對於當代建築提出批判與反省的隈研吾,用淺草文化觀光中心實踐他對於地景及城市的關懷。
淺草文化觀光中心內,以木材與玻璃建構了溫暖清爽的空間。(圖片提供/La Vie)
淺草文化觀光中心內,以木材與玻璃建構了溫暖清爽的空間。(圖片提供/La Vie)
●About淺草文化觀光中心
Add/東京都台東區雷門2-1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