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美國人Donald R. Cressey提出「舞弊三角」(Fraud Triangle)理論,指出職場產生舞弊的三項本質因素為:機會、誘因和舞弊者說服了自己(Rationalization)。機會是企業給的,就像在電影神鬼交鋒(Catch me if you can)中,男主角的許多詐術都是受害者(或其關係人)教出來的一樣;誘因是舞弊者個人的情境面對,包括壓力和引誘。
企業跳脫謬思 有效控制舞弊
企業長期以來一直面對「如何防患內部舞弊」的挑戰,不能說效果不彰,可是,企業防患內部舞弊符合了「蟑螂理論」,也就是,內部舞弊有如廚房裡的蟑螂-會存在很久很久,與房子同壽;而且,屋主在廚房裡發現一隻蟑螂時,大約廚房內各看不見的角落裡,已經住著許許多多。企業必須用正確的態度,跳脫迷思、謬思來面對「內部舞弊」,才能有效控制「內部舞弊」。
歸納起來,企業面對「內部舞弊」課題出現的謬思包括:不了解舞弊癥結的本質、不知如何啟齒、不知如何預防、不知如何教育訓練員工,及不知設舉發專線等幾方面。
舞弊行為,是舞弊者在說服了自己之後,才開始付諸行動。在早期的犯罪學理論中,「說服自己」常常隱含著「報復」的影子,舞弊者認為老闆對他(她)不好、不公,公司壓榨,待遇菲薄…等等,要報復。或者,舞弊者認為別人也都這樣做,取之不傷廉,沒人受傷害等,而成為舞弊的藉口。時序進入21世紀後,上述「報復」說或「藉口」說都已式微,晚近研究者發現,舞弊者最能說服自己的,其實是:「這樣做,別人不會發現」。或者說,舞弊者事前會精心設計,讓舞弊行為隱密,不會被發現,舞弊者才放心去實行。事實上,更多的實例顯示,舞弊者一開始可能出於無心,或能辯稱錯誤,而讓舞弊順利得逞(不被阻止或揭發),鼓舞了舞弊繼續發展下去。相反地,對於絕大多數的員工而言,壞念頭並非從來就沒在腦筋中閃過,只不過,大多數惡念頭都被腦中另一股冷聲音:「會被發現」阻卻了。
被發現的念頭 阻卻舞弊發生
因此,企業如何建構一套讓員工認識到:「舞弊必然會被發現」的內部環境和制度,關係著企業防患舞弊的效果。除了有效實施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外,企業還必須由高階主管身體力行,並提倡職場工作倫理道德守則和企業文化,及教育訓練全體員工體認「舞弊是對企業和全體員工的傷害」,包括有形財務面和無形的企業形象、內部團結等。
如前所述,舞弊的機會是企業供給的,舞弊有如生病,體弱者多病,強健體力、體質自然少病。企業做好控制舞弊供給面的努力,包括實施有效的內控制度、控制內部環境、評估及回應舞弊風險、控制作業、資訊及溝通以及持續性的監督等,降低供給自然會減少舞弊的需求和發生。
有些企業主自認為公司裡從來沒發生過舞弊,公司裡同仁看來個個都善良,怎麼可能有舞弊?公司裡長期而言怎麼可能沒舞弊?許多報告指出,公司員工90%都有過輕微的舞弊,端視「舞弊」一詞如何定義,許多時候,公司員工會對所付出的工作和所收到的報酬不相對稱,而心生不滿,此時,各種花樣的摸魚,員工將它視為「實質工資」(Wages in-kind),如果大眾都如此,成為工作場的普遍現象,那公司的勞動生產力可想而知,而公司「實質人力成本」之高,也會讓公司股東和高管們大驚失色了。
事實上,成案的企業舞弊案(例如見諸媒體報導者),只是冰山的一角,幾乎沒人見識過冰山真正的廣度和深度。形成此現象的一個原因是,企業舞弊本質上具先天隱密性,而且「家醜不可外揚」,平時,要與企業主講起「企業內部舞弊」這個題目,企業主的感覺一定怪怪的,其實,決定漠視「企業舞弊」這個課題的心態,才是怪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