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0~5歲寶寶教養重點(下)

編訪撰文/陳映潔;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 林惠雅、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兼任講師 柯良宜、《管教,要掌握鬆緊》作者,校長爸爸 黃登漢、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    

2~3歲寳寳



最難搞的年紀



2歲以上的寶寶被稱為「Trouble two」、「貓狗都不理」的年紀,可說是0~5歲中最難稿的年齡層。為什麼會這樣呢?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指出,因為這時孩子的內在需求變多了,語言卻還不夠成熟,不太能夠表達出心裡想要的東西,所以仍會使用「哭」、「番」、「盧」…等原始方式表達需要。



再加上2歲以後孩子的活動量更大了,家裡提供的空間已經無法滿足他,舉例來說,這時他非常喜歡跑、跳、攀爬,環境所提供的刺激卻無法配合,這有違他的發展,想必他心裡的OS一定是:「我已經變得這麼厲害了,卻沒有地方玩,待在這麼小的地方,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她又不知道我要什麼,也不帶我出去,所以倒楣鬼就是媽媽,我要把氣都出在媽媽身上!」



多帶孩子出門走走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建議父母,多帶2~3歲的孩子出門認識世界,並消耗身體的活動量,好讓他充分練習這個階段動作上的發展,要是少了這些環境刺激,孩子很可能產生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如怕高(不敢盪鞦韆或溜滑梯)、怕陌生人、怕抱、怕碰、怕眼神接觸…等,也有可能變得易常過動,在家裡爬上爬下、撞到東西也不怕痛,在詢問父母的教養方式後發現,這類孩子每週的身體活動可能只有1次,平時就像小寶寶一樣照3餐餵飯而已,自己在家玩自己的,連玩都被禁止時就只能看電視。



此外,建議父母也讓這階段的孩子盡量有和同儕互動的機會,一次親友聚會、拜訪別人或邀請別人來家裡的經驗都可以,這時寶寶開始需要知道「團體」這件事,了解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別人,並且要開始練習分享、輪流等人際技巧。



其實,2歲孩子是好奇的寶寶,他們樂於學習也喜歡嘗試新的事物,最喜歡今天去的地方和昨天不同,喜歡無法預期這次爸比媽咪要帶他去哪裡玩的感覺,但是當他的需求無法滿足時,就會變成最難搞的寶寶。



不要嘲笑學語寶寶



剛滿2歲的寶寶,語言還沒發展得很好,但在快接近3歲時,說話的能力就明顯地提升,可以用簡單的句子和別人溝通。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提醒父母,當寶寶對你說話時,請務必有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講完,不要插話,也不要直接幫孩子講完他想表達的意思,否則會阻止了孩子開口說話的經驗和動機。



更重要的是,父母不要不經意地嘲笑孩子的語言,否則會讓孩子有很大的挫折感,降低其開口說話的意願,尤其對語言發展較慢的小男孩更不能如此。2歲半時,很多孩子可能進入「幼兒口吃期」,這是由於心裡有很多話想說,口腔動作卻來不及反應所導致,這時千萬要自然地面對,不要模仿他或嘲笑他,否則孩子感受到壓力,可能加劇或延長口吃的情況。



3~4歲寳寳



愛問為什麼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林惠雅指出,3~4歲孩子的認知發展特徵,是「表徵能力」逐漸進步,可以用一個抽象的東西代替另一件具體的事情,例如:以手勢代表打電話,透過語言陳述剛才發生的事情…等,所以他的語言能力會越來越好,開始進入一個喜歡問「為什麼」的時期,但是他的問題經常會沒完沒了,以致於父母最後只好要孩子閉嘴。



林惠雅老師認為,父母面對這樣的情況時,不要斥責孩子或嫌他煩,否則會減少孩子探索環境的好奇心,往好處想,這顯示孩子有旺盛的求知欲,建議父母,除了給答案之外,也可以引導他思考:「那你想想看是為什麼呢?」,讓孩子把時間花在想答案,同時也能訓練孩子的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孩子不間斷地問下去(刪除)。



善用賞罰建立規範



從發展心理學者的Erikson的理論來看,3~6歲的孩子處於自動自發或退縮內疚的階段,因為對環境很好奇,就時常惹出意外,但如果父母對他使用太強烈的處罰,則會讓孩子變得退縮、被動。再加上在道德發展方面,他們對事情對錯的判斷會依據結果的好壞來判定,如果結果是好的(被稱讚),他就會認定這是件好事,要是結果是壞的(被處罰),他就會覺得這是不對的事情。



因此,綜合上述所言,如何利用適當的鼓勵或處罰來建立這個階段孩子的規矩,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在合理的範圍內鼓勵孩子的好奇探索,但也要在有不適當行為時想辦法加以制止。



林惠雅老師提供以下教養建議:



1. 3歲的孩子喜歡模仿,因此父母就是孩子學習的對象,應以身作則,即使生氣也別情緒失控。



2. 平常多鼓勵孩子,且要具體指明孩子的良好表現,而不僅是空泛地讚揚孩子的人格(如:你真的好乖、好棒),孩子會不知道是哪裡做對。不論讚美或責罵,都應對事而不對人。



3. 制止孩子行為時,要給他替代的行為,否則孩子也不懂得你希望他做什麼,就會不停闖禍,舉例來說,要他「不准在地板跳,會吵到鄰居」的同時,可以告訴他:「請你去床上跳」。



4. 提供孩子一些選擇,告訴他每個選擇的後果,並徹底執行,但不是一輩子只能選一次,下次他還有機會改變自己的選擇,如:要吃飯,還是要看電視。



5. 當孩子失控時,暫時將他從有趣的環境隔離到無趣的環境反省,等孩子願意改變行為後才可回來繼續玩。



6. 用孩子能理解的話語跟孩子講道理,但盡量用2、3句話說完,不要嘮叨不休。



4~5歲寳寳



進入團體生活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認為,4~5歲的寶寶已具備一定的同理心,心智也逐漸成熟,已經有必要進入團體當中生活,因此,最適合進入幼兒園的階段是中班。在團體中,孩子可以透過成熟的同理心與心智技巧與同儕相互學習、模仿、協調、合作、競爭,對他的成長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建立共同討論的模式



林惠雅老師指出,4歲以後,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會更好,但認知能力還不若成人一般成熟,因此,父母常會覺得這階段的小孩很愛狡辯,淨說些歪理,但對孩子而言,他卻覺得自己說的很有道理,父母說的才是歪理。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以理服人,和孩子建立出正確的共同討論模式,若及早培養這樣的習慣,等到孩子國小六年級才說:「我們來討論吧!」,屆時彼此的互動模式早已固定,討論時不是你罵他,就是他罵你。



共同討論雙贏策略:



1. 找出意見不同的癥結在哪裡,才知道要討論的重點,不會搞不清楚雙方在吵些什麼。



2. 雙方都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先讓彼此充分陳述想法,不要急著指出對方意見的缺點或嘲笑對方的意見。否則孩子會覺得沒什麼好講的,一講就被批評。



3. 如果孩子在表達意見時無法說明得很清楚,試著客觀地為他澄清他想表達的意見,幫忙他把想法說出來。



4. 每個意見都各別討論它的優缺點,包括父母的意見也不例外,孩子才會覺得心理平衡。



5. 決定一個雙方都接受,雖然不是完全滿意的結果。



6. 當有任何一人情緒瀕臨失控,先離開5分鐘,讓彼此冷靜下來再回來討論,以避免出現情緒性的言語或舉動。



林惠雅

現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

學歷: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育心理學博士

經歷: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

東吳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副教授



柯良宜

現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兼任講師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研究與人類發展學系博士生

經歷:愛盟家庭文教基金會家庭教育特約諮詢顧問及特約老師

中華培愛全人關懷協會監事

親密之旅帶領人



黃登漢

現職:自由作家、演講者

學歷:台灣師大公訓系畢業

經歷:國小教師、主任、校長

著作:《全世界最大的寶座》/《森林裡的老精靈》/《神秘的新鄰居》/《管教,要掌握鬆緊》



王宏哲

現任: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腦科學博士班(研究進修)

經歷: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職能治療師

臺灣職能治療學會四級主治職能治療師

臺大、長庚、輔大職治系生理小兒臨床指導教師

著作:《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兒童發展專家教你輕鬆學腦科學育兒法》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5576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育兒生活一年12期 (此方案5/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0 23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