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早餐吃了什麼?或許是培根、煎蛋與牛奶。看似平常的早餐,裏面卻隱藏著大問題─這些畜產品,可能暗藏各式各樣的抗生素;供給這些食物的豬、雞、牛,終其一生被關在暗無天日的狹小畜舍裏,處境悲慘。集約飼養牲畜,容易導致疾病爆發,包括讓人聞之色變的口蹄疫、禽流感、狂牛症。想解決這些問題,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提昇動物福利。十六年來,「臺灣動物研究會」默默進行著這項工作,「如果人們無法避免對動物的利用,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讓牠們生前的痛苦減到最低?」研究會創辦人之一、現任主任陳玉敏說,「我跟研究會成員從不認為自己在做什麼偉大的事,也不是英雄。我們只是想替不會說話的動物發聲。」
陳玉敏曾擔任慈濟刊物的編輯,跟著志工腳步訪視弱勢,也到海外參與國際賑災,看遍生老病死,因而對生命產生了深刻的感悟。後來她轉到動保團體服務,負責編輯探討動物福利的《動物解放》一書,受到極大震撼,決定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辦「臺灣動物研究會」。
研究會是臺灣少數作風強烈的動保團體,他們曾公布公立動物收容所影片,揭露流浪狗被活活餓死、淹死;血淋淋的「皮草真相」,讓人們了解「時尚」背後的醜惡。最近研究會成功促成便利商店停售魚翅年菜,又釋出臺灣牛在被屠宰前慘遭鞭打、插水管灌水的畫面。「為什麼我們可以這麼強烈?是因為我們議題選擇嚴謹,證據紮實,」陳玉敏說。除了講求證據,研究會也分析國內外數據,並向專家請益,因此,在對政府或相關單位施壓時,議題總能擲地有聲,找到有效的「打擊點」,進而促成改變。
只是,取得證據並不容易,陳玉敏與研究會成員必須透過跟監、埋伏方式,甚至假冒身分「混入敵營」,曾有人被識破追打,也有夥伴遭受威脅恐嚇。但陳玉敏說,人身安全的壓力,並不是最難熬的,「最痛苦的是一個對生命敏感的人,必須每天看著動物被虐待、屠殺,」她說。以「皮草真相」證據蒐集為例,調查員混入屠宰場數月,每天眼睜睜看狐狸直至被剝下毛皮卻還沒有斷氣,儘管心痛到了極點,仍要跟屠夫談笑風生,眼淚直到離開現場才能掉下。任務結束後,巨大的心理壓力常讓成員生病,連續腹瀉、失眠甚至崩潰住院。問陳玉敏,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忍常人所不能忍?她說,是一種信念,「因為我們知道有生命正在受苦。」
陳玉敏指出,重視動物福利,不僅能降低動物的痛苦,人類也能獲益。以「蛋雞福利」為例,現行的養殖方式,多半是將二到四隻雞關在約A4紙張大小的籠子裏,狹小的空間導致雞隻互相踐踏,多數母雞連張開翅膀都有困難,一生不曾踏到地面。人類在不健康的環境下容易生病,動物也是如此。為避免疾病在雞舍蔓延,養殖業者在飼料中加入多種抗生素,殘留在雞蛋中,被消費者吃下肚。禽流感的爆發也與集約飼養相關,在國外已有傳染給人類的案例。基於以上原因,歐盟已禁止農民籠飼方式養殖蛋雞,而研究會除了邀請養殖戶改變飼養方式,也促進政府立法,希望建立完整的驗證、標示,讓消費者容易做出選擇。
「改變」說來簡單,卻並非易事。它可能引起相關人員的憤怒、異議者的冷嘲熱諷。什麼時候會看到成效,卻是未知數。數年前,研究會揭露屠宰場真相:屠夫拿著巨大的斧頭劈向牛隻,牛的頭蓋骨極厚,連劈七、八次牛才倒地。殘酷的影片經媒體披露,引發了很大的震撼,但新聞過後,一切又風平浪靜。直到九個月過去,研究會接到一通電話,被拍攝的屠宰業者來電表示,他的牛肉銷售量大幅下滑,希望能與研究會溝通。研究會請來國外專家,替業者開設「人道屠宰」課程。起初業者很反彈,後來發現這種新方式不但能降低牛隻的痛苦,業者也能避免牛隻爆衝的危險和職業傷害,態度便逐漸軟化。「當初拒絕改變的業者,現在滿口『人道屠宰』,這就是一種進步。」又如研究會倡議的「反神豬」議題,反對人們將豬隻限制在狹小空間中強迫灌食,最後導致神豬癱瘓。光是這項倡議,研究會就已經進行了十年,更何況,臺灣還有太多陪伴動物、農場動物、實驗動物……等有待解決的問題。「社會建立共識、產生改變,往往需要數十年或更久。甚至在有生之年,我們都無法看到成果,」陳玉敏說,「只是,也許我們能夠感動一些人,讓他們願意做出一點改變。那樣的力量是真的,播下的種子終究會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