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業,已在二○○八年海嘯過後,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頭號難題。
自○八年至今,年輕族群的失業率,幾乎不論在哪一個國家,都大幅超過其他年齡層。例如去年第一季,OECD國二十五歲以上的平均失業率為七%,但十五至二十四歲的青年失業率,則為一七.三%。
這因此引發根本層面的問題:失業惡化時,為什麼年輕人首當其衝?
這個問題有幾個可能的答案。
第一,年輕人是最沒有職場經驗的,也因此是企業在景氣衰退,縮編規模時,最容易被裁撤的一群人。
第二,青年人往往從事一些對景氣波動敏感的行業,例如零售業等服務業。因此在經濟衰退時,其就業機會隨之大幅降低。
第三,海嘯發生時,恰逢戰後嬰兒潮屆退休齡,當他們申請延退以因應不景氣時,青年就業空間也因此遭到壓縮。
如果原因如上,問題的解決也就應對症下藥,且應有長短期區分。長期解決之道,當然在於創造經濟成長,以及基礎教育的加強。而短期則包括職業訓練,加強媒介功能等。
觀察青年失業率,許多國家在○八海嘯前差異不大;但卻在海嘯後,因經濟復甦情況不同而拉大差距。
例如○七年,法國青年失業率為一九.一%;與其他葡萄牙等國的一六.六%至二二.九%,大致相當。
但過去四年來,法國青年失業率自一九.一%小增至二二.一%;其他深陷歐債漩渦的國家,卻大幅惡化,增加為二九.一%至四六.四%間。因此,要解決青年失業問題,必須維持經濟的成長。
其次,教育的作用亦極明顯。加強教育彈性,讓青年有機會學習新技能,降低受景氣波動影響的風險,減少因轉業不順,而產生的摩擦性失業。
尤其金融海嘯帶來許多關鍵轉變,包括全球消費投資重心移轉,糧食、環保、醫療的重要性大增等,均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提供給具相關知識與訓練之青年人才。因此,政府的教育資源須更有規劃、有效率地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