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的教室被颱風吹壞了。孩子們沒有地方上課,部落也沒有經費整修。不過,卻有一群年輕人來到了部落,他們每天都起個大早,忙著砍竹子、釘木板……簡志明與義築團隊的夥伴口袋裏沒有什麼錢,但他們卻樂於獻出專業、體力與汗水,還有滿滿的熱情。簡志明接受講義採訪時,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可以不要把我寫得太偉大嗎?我覺得自己只是個快樂的建築工人耶。」他也說:「義築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整個團隊的貢獻。」
七十年次的簡志明,從小是家裏的「破壞王」,喜歡拆解家具,也喜歡用紙板、積木蓋房子。他在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學的是最先進的電腦3D建築設計圖,學生時代就開始幫建設公司畫建築圖,收入雖然不錯,卻也讓他看見了業界的黑暗面。有一次,他接下一個標榜「戶戶有景觀」的建案,繪圖時才發現一座小山坡擋住了四樓以下的視野。建商輕鬆地說:「你把建築圖裏的屏障刪掉就好。」這話讓簡志明聽了非常難過,「我關掉山坡的檔案,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可是,如果買房子的是我父母呢?他們辛辛苦苦存了一輩子的錢,萬一買到這種房子,又該怎麼辦?」最後,簡志明辭去了這份工作,心裏也忍不住不斷地思考:「學建築究竟是為了什麼?除了替有錢人蓋豪宅,我還能做什麼?」
簡志明決定以「義築」為志向,興起在網路上號召志工、募款的念頭。身邊的人並不看好,有人說:「沒有人認識你,又有誰願意幫你呢?」也有人說他不切實際:「義築不能賺錢,你要靠什麼維生?你以後不結婚、不生小孩嗎?」可是,簡志明還是決定「衝了」,在網路成立「深山部落核果再生計畫」社團,意外獲得相關科系學生熱烈響應,也感動了很多建築系的老師。兩年來,他們到南投信義鄉雙龍國小蓋手工藝教室,到羅羅谷部落蓋書屋,也替新竹光明幼稚園蓋生態堆肥槽。
簡志明認為,義築不能只是莽莽撞撞跑到部落,胡亂開工,「把都市的房子直接搬進部落,這是不對的。如此不但破壞了部落的風貌,也可能讓他們流傳已久的傳統工法毀於一旦,」他說。因此在義築前,團隊必須與當地居民反覆討論、修改設計圖,思考如何蓋出安全、實用,且能表現在地能量的建築。在與部落族人相處的過程中,簡志明也看見了原住民的智慧,「部落在建築時有很多禁忌,好比蓋竹屋時,竹子不能鑽孔。這種做法其實是很科學的,因為竹子一旦鑽洞,結構就會損壞,住起來不安全。」
去年,簡志明與團隊成員還遠赴尼泊爾,在偏遠地區蓋醫療站。這對他與夥伴而言,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驗。什麼樣的建築空間才最符合當地需要?該帶哪些建築工具進尼泊爾?大型機具怎麼入海關?當地電力不穩,又該怎麼辦?問題逐一解決後,簡志明與夥伴決定捨棄聘雇首都的營建商,雇用當地居民,除了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也能讓當地人學到一技之長。在尼泊爾,簡志明每天與不同語言、不同膚色的人相處在一起,卻又感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如此靠近,「從沒想過我們在中央山脈的經驗,竟能移植到喜馬拉雅山腳下。這種感覺真的很棒。」
今年簡志明參加「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獲得新臺幣七十五萬元的獎金,將在臺東的部落,建造方便拆解,可以移動的書屋,使部落的孩子能夠輪流使用行動圖書館。這個計畫聽起來很棒,但最後簡志明卻跑去找主辦單位,跟他們說:「這個計畫無法進行,我把獎金還給你們。」原因很簡單,「因為部落根本不需要書屋。」簡志明在跟部落居民討論後,發現不同的部落有不同的需求,有些想要傳統工藝教室,有些盼望能有一個室內空間,讓孩子可以聽故事或進行團體活動。「理論與現實之間永遠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果只是為了拿錢,硬是去蓋部落不需要的書屋,這樣一點意義也沒有。」幸運的是,活動主辦單位同意讓簡志明更改計畫,以符合部落的實際需要。
簡志明說,國外將義築稱為「人道建築」,無論觀念或方式都已相當成熟,甚至還有相關的實驗室,進行新建材(如回收再製建材)的研究。簡志明希望將來在臺灣建立類似的實驗性組織,發展人道建築的更多可能。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當你真心想完成一件事,宇宙萬物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義築的過程中,簡志明也深刻地如此體會。好幾位建築系的老師,考量到他的經濟問題,主動聘用他為助理,也有老師替他介紹工作,讓他義築之餘無後顧之憂。他更感謝許許多多志工,有人出力、有人出錢,「我只是很渺小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他們,義築這件事不可能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