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vs.小學
「上小學」對孩子來說,是多麼令人期待的事情,可以像大哥哥、大姊姊一樣背著書包、穿上制服,神氣地上學去,不過,緊隨而來的,可能是不安與緊張的情緒,畢竟幼兒園和小學無論在課程安排、教學方法、上課時間、教室情境、生活常規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異,孩子即將面臨一個全然不同的學習環境。
進入學齡前,要學會什麼?
在了解幼兒園與小學的差異以後,我們進一步要探討的是,孩子需要具哪些能力,才足以應付新階段的學習生活?這些能力又該如何養成呢?
從調查看問題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及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認為,我們可以從「小一老師的困擾」、「幼兒園老師的認知」、「小一家長的煩惱」與「大班家長的擔心」4方面來探究這個問題。
(表格整理自《幼兒園與小學學習適應與生活適應銜接課題之初探》研究結論。)
發現&省思
學注音符號不是最重要的!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大班家長最擔心的「學習注音符號」問題,小一老師並不擔心,甚至小一孩學童的家長也不擔心,可見得學習注音符號並不是孩子進入學齡前最需要具備的能力,原來家長們都誤會了!
尊重幼兒園老師的觀點
涂妙如老師指出,有些家長在教養孩子時,不太尊重幼兒園老師的觀點,總覺得老師對年紀幼小的孩子要求太多,因此下課後仍然幫孩子背書包、餵吃飯,殊不知過度介入會導致孩子失去練習的機會。我們從表格也可以看出,幼兒園老師重視的能力小一老師也重視,家長實在應該和幼兒園老師做更好的溝通與配合才是。
能贏在終點嗎?
「不要輸在起跑點」是很多廣告對家長強調的觀念,然而,不輸在起跑點的孩子,真能贏在終點嗎?涂妙如老師認為,提早讓孩子學習小學課程的內容,可能會引發孩子另一種類型的挫折-使孩子覺得上課很無聊,自己都已經會了,因而養成不專心上課的態度,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被老師貼標籤,甚至不知不覺課程已逐漸加深,孩子也不自覺,後來成績反而更差。
8大重點能力養成
以下,就讓我們聚焦於小一老師最困擾的項目,逐一討論各項適應學齡生活的重點能力如何養成!
1.聆聽他人說話
孩子只顧自己說自己的,不聽別人說話,怎麼辦?其實平常在家就能為孩子進行「聆聽訓練」,當孩子打斷別人說話、急著插嘴時,千萬不要順著他,一定要堅持地告訴他:「媽咪還在講話,等我說完再換你」,說完之後還要記得問他:「媽咪剛才說了什麼?」,看看孩子有沒有專心在聽。
2.安靜坐好上課
小學一堂課長達40~45分鐘,但孩子容易坐不住,怎麼辦?家長平常可以透過親子一起閱讀繪本的方式來延長孩子專注的時間,3歲以下孩子的親子共讀時間約10分鐘,此後逐漸增加,到中、大班最好能夠達到25~30分鐘。
此外,為孩子準備「從事靜態活動」的空間也很重要,中、大班後,家長可以提供小桌子、小椅子給孩子,讓孩子只要到了固定場域,就會因為情境暗示而安靜下來,自然也就容易專心。
3.分辨輕重緩急
「孩子上課才要上廁所,下課卻急著去玩!」這是每個小一老師都很頭痛的問題。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就出在他還不懂得事情的優先次序!很多父母不諒解老師「希望孩子上課盡量不要上廁所」的規定,但是這除了會使孩子漏掉這段期間的課程內容之外,也會有安全上的疑慮(上課時間廁所無人,歹徒容易在此時犯案)。
因此,家長平常就要灌輸孩子「下課優先上廁所再去玩,否則萬一忍不住上在褲子裡會很不舒服」的觀念,也請老師於下課前加以提醒,以免孩子忘記。
4.學習輪流、等待
「排隊」這件事情在團體生活當中是非常重要的,涂妙如老師認為,日常生活裡,父母有很多機會為孩子作正確的示範,像是點餐、結帳時就要對孩子說:「還沒輪到我們,所以要等一下」。
現在的家長因為孩子生得少,什麼事情都讓著孩子,以至於孩子認為任何東西「都是我的」、「我最先」,變成了小霸王。建議父母要多給孩子練習等待的機會,尤其是獨生子女,請他讓爺爺奶奶先、爸爸媽媽先,然後再輪到他,接著鼓勵他的行為,孩子到了學校後,自然也會樂於展現禮讓的態度。
5.了解真心的友誼
涂妙如老師表示,友誼觀念其實在孩子大班時就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有些大班女生甚至會因為和好朋友吵架而不肯上學,在小一階段反而要建立的是「孩子對不同類型友誼的認識」。
在同儕裡,孩子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威脅:「你不給我這個玩具,我就不跟你好」,這會讓孩子感到非常難過,父母要教導孩子分辨何謂真心的友誼,友誼是彼此互相關心,而非透過物品交換來建立。
此外,還要讓孩子明白,朋友有很多種,有些是好朋友,有些只是普通朋友,讓孩子知道友誼也有程度的區別。
6.當個守時寶寶
小學多半規定7:50前到校,但是在幼兒園時期,家長往往隨自己的方便來變動孩子上學的時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後,要準時上學當然很難。因此,在幼兒園時期,家長就要盡量讓孩子每天規律地在8:00~8:30入園,以培養孩子規律作息及守時的觀念。
涂妙如老師指出,不少家長因為較晚下班,連帶地讓孩子也跟著自己晚睡,大人或許隔天還能準時起床,但因為孩子所需的睡眠時間較長,早上自然很難被叫醒,大人卻還誤以為是孩子賴皮、愛賴床,這也是父母需要自我檢討的地方。
7.整理自己的東西
孩子會自己整理書包嗎?其實在學齡前就可以辦到!前提是父母要放手讓孩子練習。涂妙如老師表示,在2~4歲的「秩序敏感期階段」,孩子就很有物我概念,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
建議此時就可以提供孩子收納物品的空間,讓孩子學習收拾自己的東西。不要把孩子的東西全都跟父母的放在一起,也不要擺在他根本搆不到的地方,否則永遠只能靠父母幫他整理。
家長可以幫幼兒園的孩子準備小書包,但別為了沿用到小一而刻意買大一號,否則最後往往都是家長幫忙背;每天睡前請孩子自己整理好書包,把隔天要穿的衣物也一併準備好,初期家長可幫忙看過,等孩子上手後就可放心讓孩子自行處理。
8.保管自己的物品
能不能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以及照顧好自己的物品,也是孩子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因為這樣一來他才不會三天兩頭要重買新文具,也不會不小心把別人的東西帶回家,被人誤以為是「順手牽羊」。
父母可以協助孩子把自己的物品貼上姓名標籤,以利他辨認自己的東西,並提醒孩子好好保護它們,這也是一種責任感的養成。
攜手度過幼小銜接
臺灣大學附設幼稚園老師李麗貞表示,為使即將進入小學的孩子得到良好的適應,幼兒園通常從4月份起就會為準畢業生開始所謂「幼小銜接」的課程,模擬進入小學後的生活,例如:參觀小學、體驗小學上課過程、遴選班長與副班長或開始讓孩子接觸注音符號…等。
那麼,爸比媽咪又能在孩子即將踏入小學校園前、以及成為小一新生後,為孩子做些什麼呢?聽聽君格幼稚園園長媽咪周麗珍以及涂妙如老師給父母哪些小叮嚀吧!
給準新生家長的叮嚀
1. 預備寫功課的書桌椅,並帶領孩子準備學用品,但不建議使用拖拉式書包(人多、卡住時不是推倒別人,就是絆倒自己),最好選擇大小適中、輕量之後背式書包,文具宜耐用精簡,最好別為容易分心的孩子準備過於新奇花俏的文具。
2. 預先參觀即將就讀的學校,熟悉校園環境,並將上學路線簡單化。
3. 觀察未來的教室和老師,如果有機會,安排孩子在開學前和新老師見面,並編寫簡短的描述,幫助老師了解你的孩子。
4. 教導孩子危機處理及應變的能力,拒絕陌生人的邀約,並熟記家人的連絡方式及學校的求助單位(如:導師、警衛室、訓導處及保健室)。
5. 約定放學後的等候位置,及萬一錯過時的應變方法。
給小一新生家長的叮嚀
1. 讓孩子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及固定的生活作息,為孩子準備營養的早餐,早晨預留足夠的時間跟孩子說再見。
2. 定期檢視學校學期行事曆和班級網頁上之公告事項,積極參與「學校日」、親師座談會及班級或學校的義務工作,了解班級和校務運作。
3. 與老師保持全年連絡,以了解孩子在校的重大變化及轉型,每天也要和孩子聊聊上學發生的事情,分享他的校園生活,或許能從中發現問題。
4. 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教導孩子讀書的方法,了解「檢查功課是孩子的責任,複查功課是家長的責任」,並經常檢視自己對成績的態度。
5. 若時間允許,非常鼓勵家長擔任班級志工(如:愛心媽媽、導護媽媽),特別對於一些適應力較弱或者較為內向害羞的孩子來說,父母在校服務會為他們帶來些許信心。
6. 讓孩子隨身攜帶電話卡、零錢、緊急聯絡卡。
7. 教導孩子「錢」的概念,如:慎用金錢、儲蓄、錢財不露白…等。
8. 星期二的全天課程,為孩子準備舒適的午睡小抱枕,以防孩子不適應趴睡,中午帶便當的孩子要學習使用便當帶。
父母的影響最深遠
涂妙如老師提醒父母,學校老師只是扮演協助家長的角色,並不能替代家長,因此爸比媽咪千萬不要把教養的責任全部推給老師,孩子不會吃飯,希望老師教他,孩子不會自己如廁,也要求老師引導他。
仔細想想,幼稚園老師陪伴孩子不過2、3年,小一老師也只帶班2年,家庭是影響孩子最深、最久的場域,父母才是孩子最初、最重要的老師,所以,爸比媽咪若在教養上有疑問,固然可以尋求老師專業上的協助,但自己可別在寶貝的成長之路上缺席唷!
教師眼中「稱職的家長」
1. 對學校抱持正向的態度。
2. 了解孩子在學校某些行為是被接受的,某些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3. 願意花時間和孩子互動。
4. 幫助孩子進入學習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