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所稅的實施讓許多公司趕在今年底前掛牌,以藉此規避投資人口中的「王品條款」(持有未滿一年IPO股票以一五%稅率核實課稅)。不單如此,可縮短上市櫃時程的「借殼」方式,由於較不受到核實課稅的影響,也因此而更受到「有心人士」的愛戴。而部分無心經營的上市櫃公司老闆,也樂的藉此「脫殼」。
無論是以原始投資成本或今年興櫃最後一天交易價格做為成本設算,明年IPO公司的大股東恐怕都很難不被剝一層皮。以一家七億元股本的公司為例,大股東若在IPO一年之內處分五%的股票,當中若賣出價格與成本設算之間,產生一百元的價差,那恐怕就得繳上近五千萬元的稅,讓人難免燃起另謀出路的想法。
負債、股本可做篩選依據
其實,「借殼」原本就是上市櫃的一條捷徑,而稅務方面的考量又為此添加了一些誘因,所以財務風險方面的顧慮自然被淡化。一些經營不善的中小型上市櫃公司,由於「借殼」成本相對較低,就特別容易受到「有心人士」的青睞。這一點,從力廣、秋雨等股價僅有個位數的雞蛋水餃股,屢屢被點名將被他人入主,便可得到驗證。
基本上,「借殼」通常都需要兩造雙方有意願,所以惡意併購的「借殼」案例也就比較少。話雖如此,新的經營者為確保足以掌握過半董事席次的優勢,或基於與舊經營者之間的默契,大多仍會從公開市場買進股票,所以即使未發生惡意併購的狀況,大部分「借殼股」於借殼過程中的股價漲幅還是相當驚人。
減資、私募現借殼徵兆
持平而論,若能從財務面搭配技術面做觀察,則投資人就有機會早一步搭上「借殼股」的順風車。若以力廣、秋雨、祥裕及中美實等已浮出或尚未浮出檯面的「借殼股」做分析,負債總額在一○億元以下的個股,通常較容易被借殼,而股本愈小,「有心人士」的借殼意願就愈高,所以一○億元以下的股本,「姿色」最誘人。
以近期剛被高雄華友聯建設入主的老牌上市公司福益為例,在引進新的股東和經營團隊之前,在現任董事長蘇天財的規劃下,公司於今年四月就先辦理現金減資動作,將股本從原本的三三·○六億元,大舉縮小至目前的六億元。由此可見,為了提供「新東家」擴大股本的條件,「借殼股」的股本通常不會太大。
減資之外,就歷史經驗來看,「借殼股」因為營運體質不佳,為充實營運資金,通常需要再做增資動作,而為避免新東家過早曝光,「私募」往往就成為主要的增資管道。包括祥裕、桂盟、中美實等,都曾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很顯然,辦理「私募」是「借殼股」的另一個特色。
欣欣、中福有「殼味」
近期,即將在明年進行董監改選的欣欣,傳出被國內免稅商店龍頭昇恆昌董事長江松樺「盯上」的消息,外界揣測,江松樺之所以看上欣欣,應該是看好欣欣在台北市精華地段所擁有的不動產的開發價值。
根據媒體資料顯示,江松樺與妻子許麗鳳以個人及關係企業名義,已經持有欣欣一○·○六%股權,而以退輔會為首的官方則持有近四七·二一%股權。就股權結構來看,江松樺若無法取得官方支持,就必須攏絡所有非官方的勢力,方有機會握有董事會過半席次,進而推動他心中的計畫。眼前看來,操作困難度頗高。
欣欣之外,「有殼股」中福也是一個姿色頗佳的「借殼」標的,主因中福財務結構頗佳,帳上現金高過負債總額許多,而資產價值又遠高過股票市值許多。雖然籌碼面方面,中福股本有一三·九八億元之譜,但因股票市值僅有一○億不到,所以入主困難度並不高。
「改造行情」參與不難
以最近幾年最盛行的營建公司「借殼」為例,潤隆背後是中大型建商興富發,原名金革的三發則是高雄發跡的中小型建商,論起大股東的實力與產業地位,投資人自然能夠判斷出,前者比後者更有機會在股價方面超越巔峰。
不管如何,股價終究要回歸基本面,詩肯的股價走勢就充分說明這一點,自二○一○年財報公布之後,詩肯股價從四○元左右的價位,一路攻上六五元,就充分說明這樣的道理。所以,投資人若搞不清楚「借殼股」的底細,不妨就等財務數字出現明顯好轉的跡象再出手也不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