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看懂孩子,也能貼近父母心,黃心怡的演講、團體、訓練課程總是獲得熱烈迴響。
曾經有過的美好
談到自己的童年,黃心怡有著滿滿的回憶,溫柔的語調拉出遙遠的回憶:「我的父親很特別,小時候,幾乎每個禮拜帶著全家到處遊玩,像是去溪邊烤肉、海邊堆沙、搭帳篷露營啊,有時,在炎熱的夏天,他會把塑膠游泳池灌滿氣再注入水,我和弟弟就這麼在庭院裡開心地戲水……。相對於那個保守的年代,我一直覺得爸爸是個很有創意的人。」藝術家氣息的父親和自律嚴謹的母親,兩人的個性大相逕庭,卻給了黃心怡豐富的生活體驗,她可以說是在平穩富足的環境下長大。
然而,這樣的美好童年,卻在國中時突生巨變。經商的父親替人作保,一夕之間拖垮了經濟,原本圓滿和樂的家瞬間瓦解。當時正值青春期的黃心怡,無法理解父親為何讓美滿的家庭生活全走了樣。「現在想想,我當時應該是震驚並生氣,覺得只因他的遇人不察,讓我們的家庭整個崩盤。」
原本最親密的父女,關係驟然降溫,再加上青春期的反抗心態,即便心中仍有深深的愛,卻不願再靠近對方。「那是我人生的第一個黑暗期。」歷經好長一段家變的震盪,成績一向表現優異的黃心怡原想透過大學聯考的表現,為家庭帶來新氣象,未料卻沒如願考上預期的學校,對她而言,這不啻是人生的第二個打擊。「大一的時候,我非常抑鬱沮喪,甚至不敢和以前的高中同學聯絡,總覺得自己辜負了學校老師的期待,也失去了向父親證明自己的機會。」
但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安排,黃心怡遇到了鄭玉英、王行兩位啟蒙老師,漸漸引發她對社工系課程的興趣而放棄打算轉學的念頭,開始天天勤跑圖書館,並與系上同學、教授有更多的互動,她發現自己愈來愈喜歡這個助人的科系。直到上助人技巧的課程,黃心怡才明白父親對她的重要性,「我的氣一部分是心疼媽媽的委屈,一部分是屬於小女孩對爸爸的失望……」看懂自己的傷心,她便力圖振作,每學期都拿獎學金,以讓家人安心。「我與父親關係的修復讓我深深體會『寬恕』的美好經驗。原來接受彼此的不完美,才是家人關係的真正考驗。」
從社會工作走向家庭治療
社工系畢業前,在系上老師的建議下,黃心怡報考了臺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的輔導員。「那時還不是很清楚自己的生涯規劃,純粹只是報考看看,沒想到就考上了。」從此,黃心怡開始了實務的社會工作。「有機會將所學的個案、團體、社區工作實際運用在工作上,是件非常開心的事!」因此,她在臺北市少輔會工作那段日子,如魚得水般表現優異。「當年我們的工作還需要到電動玩具店『搭訕』正在打電動的青少年,與他們建立良好關係。」她必須想辦法和正在打電動的孩子對話,之後還有頻繁的家訪、個訪。積極投入的性格,讓黃心怡快速累積個案研究和訪談經驗,充實了自我,同時也對青少年議題愈來愈感興趣。
「我常在想,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看著那一張張迷惘、無依的青春臉孔,黃心怡深深瞭解慘澹青春的糾結心緒。她笑說:「像是考試失利的挫敗感,想與世界隔離的心情,我完全可以明瞭。」慢慢地,黃心怡也瞭解到要真正深入青少年的問題核心,不能只專注在個別問題上,她開始將觸角延伸到親子、家庭,希望引發更多的可能性。
後來,進入「返璞歸真心理工作室」是黃心怡的另一個重大生命轉折。在大學恩師王行、鄭玉英的邀請下,她從社會工作跨足心理諮商,透過一連串密集的諮商課程、家庭重塑、心理劇的訓練,再加上先前的社工歷練,黃心怡採用多層次的架構思考,不斷地擴充、調整自己。「對我而言,之前的社工經驗做基礎,讓我學會用系統觀看待個案的問題脈絡,因此進入家庭工作時,很快就能融入其中。」
在鄭玉英老師的帶領下,黃心怡正式接觸到完整家族治療的概念,並和兩位老師一同參與實際家庭的晤談,這些擴展了她不同的諮商視野。「兩位老師讓我一起參與、跟進與討論,這和諮商後的督導討論完全不一樣,可以直接觀察到許多here and now的諮商脈絡,直到現在我依舊非常感謝他們對我視如己出,毫不藏私地給了我這個寶貴的學習經驗。」
後期與他們一同看家庭、帶領系統取向專業訓練課程,也將黃心怡配備成一位更成熟的專業助人工作者。
孩子的問題,往往來自大人的矛盾
從青少年擴展到親子、家庭議題,黃心怡的「功力」在案例中磨礪得更加純熟,「每個家庭對我來說,都有著獨特的故事,我得尊重他們的故事脈絡,才知道諮商可以往何處去。這道理也是在累積更多實務經驗後的學習。」
隨著時代變遷,黃心怡發現,不論家長還是孩子,都有很大的改變,「現在的青少年看似比以前『好命』,但卻有著更多的苦惱。」
就她的觀察,現代的父母比過去更在意孩子是否開心?但實際的狀況卻是孩子比以前更不容易開心;憂鬱像是流行感冒,侵入許多被保護過多的小小心靈。「現在很多孩子,情緒容易波動、或是有適應上的障礙,我覺得有部分原因,來自於在家庭沒有協助孩子配備好去迎接外面世界的挑戰。」
黃心怡進一步說,比如教養孩子宜採用折衷的方式。「但有時候會看到一些父母盲目地堅持單一價值『愛的教育』,結果常常教養出只重視自己而不尊重別人的『小皇帝』,生活中一遇到不順心,就引發極大的反彈。」愛孩子固然重要,但因為父母的過度關愛而造成性格敏感脆弱,讓初生的薄翼無法飛翔,容易在進入新環境後遭受逆折……。這些,都是做父母始料未及的結果。
不過,教養觀念的改變也讓黃心怡看到另一種價值:「以前做諮商,家長可能只專注在孩子的問題上;但現在透過家族治療,他們也慢慢瞭解到調整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看到許多中年父母因為這樣,反過來檢視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狀況有更多的覺知;那樣的領悟,是一件生命的禮物。」
先愛自己,才愛得到孩子
「為什麼我那麼愛孩子,但孩子都沒有反應?」這是現代父母最常感到疑惑、也最覺得受傷的問題。成了母親之後,黃心怡在新角色的摸索中,更能同理做父母的為難與感受。
「我常問這些父母,面對孩子時最常講的一句話是什麼?」儘管父母的愛無庸置疑,但可能在不經意間說出催促、批評的話,這才是親子關係緊張的原因。
就像父母會用自以為是愛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要。「有些人不斷在實踐腦海中理想媽媽、爸爸的樣子,卻沒有去問問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也許因為忙碌,在聽孩子說明清楚之前,就急著直接給建議、下結論。」黃心怡認為這些都是親子間常見的阻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孩子多是天之驕子,「無匱乏」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對於父母一味地犧牲、奉獻難以理解,無怪乎有些父母抱怨青少年沒心沒肝,不懂得感恩。因此,在愛孩子前,黃心怡鼓勵父母都要先學會善待自己,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有「愛自己的能力」時,才能真正領受到無條件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