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條小臘腸狗嗎?不,他是我的孫子,在娘胎裡剛滿三個月,體長六公分。爹娘趕時髦,為他做了個極前衛的基因檢測,得知大致正常後,就開心地等待他明年4月的誕生了。為這麼一丁點大的胎兒驗基因,當然是難以想像的困難事,然而科學的進展竟然如此神奇、快速,在過去的一年間已有四家公司陸續成立,開始這項劃時代的服務了。
話說15年前,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有了驚人的發現:孕婦血液中游離的DNA竟有10%是來自胎兒!兩年前,他又證實這些DNA的量足夠用來分析胎兒的完整基因組,奠基於此,非侵入式的遺傳疾病早期檢驗,就可以應用在兩個月大的胚胎上了, 而材料卻只是爹娘的唾液和血液。
破解基因裡的訊息是現代生命科學的精髓,在令人讚歎的醫療保健成就之外,操弄DNA的科技也擴及到化石研究,並傳來了捷報。我有幾根採自西伯利亞猛象的漂亮金色毛髮,對比現生大象的黑毛,我多年來總依著書本告訴同學們,說這金毛可能是長久埋藏的結果。〈遠古DNA重現滅絕生物〉為這一廂情願的猜想徹底翻案:萃取自猛象腿骨化石的毛色基因,在轉殖到活細胞後復活,並顯示它的主人原本就是金毛閃亮。
不碰DNA研究的傳統古生物學者,近年來也不甘示弱,他們細察古鳥和恐龍羽毛化石裡的顯微結構,為體色重建取得了解釋權。〈動物化石還以顏色〉是我們編輯部和採訪部聯手的精要回顧,讀者們請同時享讀〈大自然的色彩戲法〉,如此就能領略科學貫穿古今和開創未來的樂趣了。
這條溪流細鯽(Aphyocypris amnis)體長六公分,已近成年,是去年發表的台灣特有淡水魚新種。牠們只分佈在南投幾個相鄰的小水塘裡,總數不超過1000條,當然是瀕臨滅絕的物種。類似溪流細鯽的困窘案例已不勝枚舉,值此經濟不振之際,保育自然的力道隨之下降,《科學人》不能漠視這現象,特以〈保育分級判生死〉、〈人.自然.保育真諦〉來提振保育士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