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CTIMES與資策會合辦的《首屆Smart Media Forum-Define New TV論壇》,已圓滿落幕。可能是有感於台灣在後PC時代的轉型壓力,以及近日HTC在智慧手機上的劣勢,業者急於在新興的Smart TV領域找到自己的定位,因此,許久不見的熱潮再度重現。關於這一波熱潮骨子裏該注意的一些事情,這裏想再進一步闡述。
近月以來,國際上發生了一些台灣資通訊業者可能不太理解的事件。
Google於美國時間6月27日在Google I/O 大會上推出自有品牌平板電腦Nexus 7,有人認為以Google的產業定位來看,推出自有品牌商品,其實是一個相當綁手綁腳的策略,搞不清楚他們在想甚麼;更早,Microsoft宣布要推出自有品牌平板電腦Surface,台灣PC品牌業者始終不解,毛利率30%以上的微軟,何必為了毛利才逾10%的平板電腦產品,甘願得罪每年付出授權金上億元、二十多年來死忠的硬體合作夥伴?
其實,以上的新聞就數位匯流的角度來解讀實在再清楚不過。因為有幾個重要的數位匯流微趨勢正在國際間隱然發生。
無論是網路科技公司、軟體公司、硬體公司等均鴨子划水,朝數位內容及應用服務營運商的角色漸漸轉型; 硬體(數位匯流終端)的價值,端賴其是否能夠與數位內容與服務雲端匯流,提供消費者最佳的QoE (Quality of experience)而定。
業者不斷整合數位內容、雲端服務及數位匯流終端,形成生態系統,同時大量提高內容及服務的銷售,降低對硬體的獲利需求。而不同生態系統漸漸展開激烈的商業競爭。
三明治生態系統已然形成
軟體加硬體加媒體,三體合一,提供消費者最佳QoE,就是數位匯流下一波戰爭的典型佈局,筆者習慣把此種合體通稱為數位匯流三明治生態系。依我之見,就泛ICT及數位內容產業而言,全球已然形成幾個超大型的生態系,其體系內包含了作業系統、數位內容與應用雲端、數位匯流終端、後端服務體系與利潤拆分機制等等。直言之,便是數位匯流內容與服務的全球性營運商“Operator“。
1. 最佳生態系代表:蘋果
蘋果擁有自家的作業系統iOS、表現最優的數位匯流終端,擁有最多品質整齊的Apps,有強大的後端服務體系,有來自於全球之硬體製造配合廠商。真可謂軟、硬、服務通吃。
2. 內容與後台強勢的Amazon
亞馬遜雖然用Google的Android系統,但自己卻擁有強大的後端服務體系,同時率先推出低價匯流終端Kindle Fire,引領業界加速將消費者雲端商業化,再進一步重創硬體本身的價格,再加上它豐富多元的線上數位內容,儼然已成為一個一應俱全的生態系,甚至於今年五月宣佈將開發原創喜劇和兒童電視節目,讓不同領域都匯流在自己的體系中。
3. 從雲端到終端的Google
Google為何要推出售價僅199美元的自有品牌平板電腦?因其了解全球數位匯流三明治生態系之戰已成正局,因此,無論如何都必需掌控終端硬體,以整合雲端及終端的方式,保證提供消費者QoE,同時透過Google Play的應用程式、遊戲、音樂、電影及電子書等雲端付費下載服務來做為主要營收。
4. 打破框框的Microsoft
根據近期商業週刊的說法,Microsoft宣布要推出自有品牌平板電腦Surface,「將是微軟首次打破20多年來,在PC產業上向來只賺授權費的遊戲規則,跨足硬體與品牌廠對上。這對全球科技業而言,是個極為突兀與奇怪的決定,也將打破過去微軟與台商的合作默契。」
但情況果真如此?前些日子微軟提出以Xbox Smart Glass + second screen application的Living room戰略,配合平板電腦Surface,不就是微軟數位匯流三明治生態系的最佳證明。
5. 野心勃勃的Samsung
Samsung擁有自己的作業系統Bada,且表現不惡,同時以鴨子划水的方式慢慢建立自己的生態系。他們於去年便推出了一系列 Smart TV 智能電視,配備 Smart Hub 特色功能,可提供全方位的資訊內容及網上娛樂,目前於其平台上已有多款的TV apps,前些日子業界甚至盛傳他們將建立自己的社群網站,Samsung對數位匯流的佈局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6. 中國的代表:騰訊
8月22日,由騰訊和TCL共同出品可移動智慧終端——iCE SCREEN。騰訊野心勃勃,試圖在電視和手機之間,定義出一個新的產品。以QQ Service模組作為其核心,同時為用戶提供騰訊視頻、QQ相冊、QQ音樂、電視QQ、QQ遊戲等多項熱門應用。騰訊CEO馬化騰表示“希望透過軟件+硬體+內容的模式,突破傳統,對用戶的網路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
台灣的處境呢?
如果依照數位匯流三明治的生態系統來看,Apple與Google都擁有本身的作業系統、後端服務體系;Amazon雖然用Google的Android,但卻擁有改寫數位匯流典範的能力;Microsoft除了擁有自己的作業系統外,也全力打造軟硬體整合的「微軟生態圈」。即使韓國Samsung,也站上數位匯流至高點來思考未來戰略問題。
但我們呢,沒有自己的作業系統與生態圈,沒有海量豐富的數位內容,沒有數位匯流關鍵技術,如此看來,台灣是不是便完全沒有機會?
在數位匯流的年代,大者恆大,小者一定恆小嗎?試舉一例說明。
母公司是韓國最大網絡服務公司NHN的LINE,是由開發商NHN Japan去年6月在日本推出的。而截至2012年7月初,LINE在全球已擁有超過 4,500 萬用戶,並在超過230個國家推出,可謂十分成功。
LINE只是一款手機即時通軟體嗎?Line於7月3日在日本東京舉辦「LINE Event」發表會,正式發表「LINE Channel」服務,宣稱它是多種線上服務的統稱,提供包括音樂、電子書、漫畫、電影、占卜、折價券、社群與遊戲等服務項目。因此,它是百分百的數位匯流業者。
這樣成功的典範,最初的規模是如何?答案是僅僅15人。
綜觀上述做為一個國際數位匯流三明治系統,我們沒有作業系統,沒有海量數位內容,沒有雲端與匯流終端的完美整合,也沒有廣大的市場。我們也許條件不足,但卻可以思考,如何變成諸個巨大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小者,跨不同平台發展我們獨特創新的產品或服務,這也許是台灣業者在未來國際數位匯流的戰場上,應該採用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