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氣候漸涼。立冬過後,薑母鴨、燒酒雞、羊肉爐店家,跟著飄香。
秋冬,許多人吃藥膳料理進補。林口桃園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林意旋說明,和春夏「外散」相較,「秋收冬藏」,冬天容易儲存外來的養分。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廖祥琳也指出,人體溫度就是陽氣的展現。秋冬天氣轉涼,人體溫度不夠,因此需要溫補。
五大進補原則
一、平和的食補為先
進補時,林意旋建議以性質平和的食材優先,如黃耆、當歸、枸杞,或四神湯裡的芡實、山藥、蓮子、薏仁等。
二、對症下藥
中醫師建議進補時,先尋求專業意見。因為每個人的體質與狀況不同,即便在秋冬,進補方式也不一樣。例如,許多睡不好、熬夜的人會有「陰虛」症狀,如口乾舌燥、舌苔稀少等。這類病人如果在秋冬吃多了溫補藥膳,就容易上火,會出現胸悶、煩躁、長痘痘等狀況。
三、消化不良、高血壓、痛風、腎病、腫瘤、子宮肌瘤、內膜異位等病人,不宜滋補
廖祥琳指出,藥膳常較油膩,腸胃不好、常拉肚子的人吃多了,反而可能造成肚子漲、胸悶。
另外,秋冬補品多偏溫補,且燉煮久了,鉀及普林的含量比較高,高血壓、高尿酸、痛風,或有慢性腎病的人,不適合吃。
有腫瘤的人,不適合吃紅參、高麗參;而有子宮內膜異位,或子宮肌瘤的人,不能隨便吃十全、八珍,或四物湯,否則會讓異位或肌瘤的狀況變得更嚴重。
四、注意「過補」狀況
林意旋指出,「多多益善」是秋冬進補時常見的錯誤觀念。「過補」、「上火」的人,會變得口乾舌燥,甚至嘴巴潰瘍、喉嚨痛、有異味、興奮睡不著,或是便祕、痔瘡發作。
簡單的判別方式,就是當愈吃口愈渴時,就該停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