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台灣吹起兩岸開放旋風時,上海股市卻一路從六千點腰斬至三千點,面對長期看好卻變化劇烈的兩岸市場,掌握三大關鍵,才能趁勢分享華商在大中華區市場的高成長。
北京奧運在即、兩岸可望破冰,對於國際投資圈而言,兩岸三地的大中華市場,可說是二○○八年以來最受矚目的焦點。
不只巴菲特、羅傑斯、「新興市場教父」墨比爾斯等國際投資大師對大中華區股市頻送秋波,國際熱錢近日更大幅加碼兩岸三地。
根據大陸央行和摩根大通統計,今年第一季以來,超過三百億美元以上的國際資金湧入大中華區。相較於歐美市場仍未走出次貸陰影,全球投資人正期待著兩岸三地的華商,能夠接棒拉抬全球景氣。
但熱錢進出和全球原物料價格飆漲所帶動的高通膨,也為大中華區主要股市增添了更多不確定因素。
大幅震盪之外,三地股市起落也經常不同調。例如台港股市今年以來,就數度出現指數分別大起大落的排擠效應,而正當台灣吹起兩岸開放旋風時,對岸的上海股市卻一路從六千點腰斬至三千點,考驗著投資人的判斷和信心。
面對長期看好卻變化劇烈的兩岸市場,隨著政府逐步開放對港、陸股投資,投資人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間、卻也面臨更高的波動風險。此時清楚掌握以下三大關鍵,應能有效降低風險,分享華商在中國和亞太地區市場的高成長。
關鍵一 陸港同調,順勢牽「慢牛」
大陸股市今年以來的暴跌,嚇壞了全球投資人,但從基本面逆勢思考,合理的投資價值正逐漸浮現。摩根大通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李晶日前就指出,上海股市的本益比目前已經降至相對合理水準(約二十七倍),第二季行情十分樂觀。
而判斷是否進場投資中國股市,「政策方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長期研究中國股市的香港傲揚集團投資總監尹滿華一針見血地說,「中國股市就是『政策市』。」他指出,中國政府去年底以來高喊「宏觀調控」,緊縮銀行放款和外資湧入以對抗高通膨,造成股市大跌近五成,卻也緩解了股市泡沫化的危機。
而近日在龐大「救市」的壓力下,中國政府宣佈調降印花稅,儘管只有○.二%的降幅,卻顯示政策再度轉向「作多」的宣示意義。加上奧運來臨將帶來約三三○億人民幣的觀光收益,以及根據里昂證券(CLSA)估算,未來五年基礎建設高達一.二兆美元的天文數字投資金額,「未來中國股市肯定會在強勢政府調控下,形成穩定成長的『慢牛』格局,」尹滿華說。
但目前由於台灣法規限制共同基金僅能投資陸股千分之四,加上大陸當局同樣限制外資買賣A股,因此佈局中國股市,香港成為最好的切入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