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策隨著總統大選後而加速開放,未來台灣及大陸人才的交流將更為頻繁。過去由台灣訓練出來的經理人才為骨幹的領導班子,越來越多的大陸人才已逐漸取而代之,光就人數比例而言,也理所當然不足為奇,但是換人做做看,差異又在哪裡呢?
大陸及台灣在人才培育的共同盲點,似乎都在不斷強調實務操作,就像學校一直在培養考試機器一樣,缺乏人文素養的培育,然而人文素養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才能形成文化底蘊,創出領導風格。近年來台灣大專院校的倍增,代表進入高等學府的門檻降低,但未見質的相對提升,甚至影響到投入產業的人力素質下降,這是新政府馬上要正視的百年
反觀大陸,高等教育蓬勃發展,不少學府也躋身世界名校之列,大家開始閱讀論語、史記、三國誌等歷史名著,當中國文學成為現代顯學,才能體會蘊藏在文化內涵的文字之美及道德啟發,長期而言,對文化素養的提升將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比較東西方人才的培養差異,不難發現,東方父母通常栽培子女到長大成人後,仍然期盼孩子長留身邊,給予周全的照顧,使得孩子缺乏獨立思考的性格。反觀西方父母只栽培子女到高中即要子女脫離家庭,自力更生,接受外界的磨練及考驗;溫室中的蘭花與經歷風霜的寒梅,其競爭力將難以一較高下。
中國人又多為單打獨鬥,而不易與人合作,加上僵化的教育制度下培育的人才猶如堅固的「水泥」,而非柔軟的「黏土」,難以融合在團隊中,其實一個進步的團隊,在於彼此能否「包容」、「溝通」及「截長補短」,唯有綜合各界人才的優點,才能面對全球化的競爭。
公司需要不斷地注入新血才能成長茁壯,但台灣的人才培育,卻充滿了挖角或跳槽風氣,例如在民營銀行開放時,經理人才從各行庫以高薪聘用,形成人才藉由轉換而不斷提升位階,造成產業「量」的擴充,並不代表「質」的提升。當不停地提高頭銜,但能力卻未見提升,因此企業提供「教育訓練」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企業經營者必須願意投入心血培育人才,無論是新人訓練、在職訓練、工作輪調,都必須拿出最大的誠意、毅力及格局。
挖角絕非事業成功的終南捷徑,只會讓專業恃寵而驕,搞亂市場行情。沒有耕耘,何來收穫呢?若能投資「培養人才」,才是企業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從大型跨國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大手筆投資,值得借鏡參考,然而兩岸的企業雖深知此重要性,但又做了多少?
面對兩岸的人才差異,台灣重視行銷及應用,中國則以理論基礎較為紮實,兩者都是中國人的特有條件,若能加以結合發揚光大,將可立足亞太市場。然而培養策略性、全球化的思維,以長遠眼光來培養人才,都是兩岸人才培育上,不容忽略的發展重點。 (採訪整理.江羚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