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高收益債券?在國外以信用評等未達BBB-之債券,即為「非投資等級債券」,或稱「高收益債券」,俗稱「垃圾債券」。因為名稱是以信用等級來作區隔,所以國家發行的主權債與公司發行的公司債都可能屬於高收益債券。只是國內引進的高收益債券基金,其持債內容多數是公司債券,新興市場債券基金持債內容則多數是主權債券。
高收益債券逢有利環境 近10年蔚為風潮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2012)年8月底,國內核備的境外基金共1,030檔,國人投資境外基金總金額約達2.47兆元(新臺幣,以下同),債券基金約有1.29兆元,其中高收益債券基金約有6,402億元,新興市場債券基金有1,895億元。掀起國人對債券基金的興趣,是一檔2002年註冊成立的高收益債券基金,該基金最新規模約6,268億元,其中臺灣人投資比重超過50%。也就是說,國人投資高收益債券基金的錢,約有一半買了這檔基金。
上述這檔高收益債券基金到底有何迷人之處?關鍵因素有二:(1)2002年後,全球景氣復甦,公司債券違約率逐年降低。高收益債券基金持有高票面利率的債券,長期本金加利息的累積,使基金淨值不斷上揚,有看似只漲不跌的現象。以近36個月觀察,該基金29個月的單月報酬為正數,僅7個月單月報酬下跌。即便2008年度跌幅達32.39%,隔年漲幅60.76%,又讓淨值創新高。但這應該屬於環境因素,因為同類型基金走勢雷同,該基金不算特別優異;(2)該基金首創每月高配息制度,2008年以前年利率曾達9%以上,震撼市場。高配息率加上前述的有利環境,誘使臺灣投資人瘋狂湧入,也使得後續引進臺灣的債券基金,一定要有配息級別,否則乏人問津。
由於該基金吸引了臺灣債券基金投資人大部分的資金,終於引發同業撻伐。指出的內容包括:(1)臺灣投資人比重過高,因為該檔基金的臺灣投資人比重曾高達8~9成。後來主管機關規定,境外基金之臺灣人投資比重逾7成者,需下架不得銷售;(2)該基金持有債券的平均殖利率低於基金配息率,有將本金配出的嫌疑。後來主管機關規定,基金名稱旁要加註風險與配息可能涉及本金的警語;(3)引進該基金的投顧人員配置相對稀少,服務不足,賺取大量的管理費用卻都屬於外國基金公司所有,對臺灣貢獻小。後來主管機關要求,此類外資機構應加強對臺灣的投資,以宣示對本地市場的重視,並應按照資產規模大小,配置相對應的人力,以服務臺灣投資人。之後相關的外國基金公司才陸續買下臺灣的投信公司,並擴大人員招募。
投資主要風險來源
理論上,債券殖利率=無風險利率+風險溢酬。以美元債券為例,無風險利率常指同天期的美國公債殖利率。風險溢酬則來自投資人多承擔的風險來源,無一致標準。
舉例投資高收益債基金的主要風險包括:
(1)信用風險:
債券發行者無法履行本息支付義務之風險。違約率的統計通常來自信評機構針對所評過的債券發行者,發生的違約金額或違約家數。惟基金公司對基金所持有的債券,通常有一套篩選流程,實際持有債券之違約率多半會低於信評機構公布的數字。另外,違約後的債券依然有市場行情,不會變成零。違約機構清算後,償還債券投資人的部分,稱為「債券償還率(recovery rate)」。例如國人所投資的雷曼兄弟公司債券,是以100%由雷曼兄弟公司持有的特殊目的公司所發行,以及雷曼兄弟公司100%持有的子公司所保證(信評與母公司相同),屬於優先且無擔保債券。兩家公司依完成清算順序,分別對債券持有人進行清償,今年已償還兩次共6.04%,過程曠日廢時。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時,投資銀行蒐購該公司債券的價格約為債券面額之18%,報價隨事件發展而有變化,而買方通常具有很強的法律專業、評價能力、財力以及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