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試用版
瀋陽故宮整體可分成東、中、西路三部分。最初,努爾哈赤僅興建了如今的「大政殿」與「十王亭」,屬於東路建築。
瀋陽故宮。(攝影/李暘CTPphoto)
1626 年夏天,繼位的皇太極擴建了原來的貝勒府,在大政殿西邊修蓋新汗宮,第二年還改國號為「大清」,並替各主宮殿命名,如大殿為大政殿、大門為大清門、正殿為崇政殿、中宮為清寧宮等等,宣佈脫離老爸的光芒,開始創建自己的大清帝國,所增修的部分屬於中路建築。
清廷遷都北京後,瀋陽故宮成了「陪都宮殿」,浪漫的文藝皇帝乾隆,將這當成了皇家藝術俱樂部,花巨資增添不少文藝設備,包括皇家私人戲臺及珍藏四庫全書的文溯閣等等,這部分成了西路建築。這三代帝王各自完成的東、中、西三路建築群,不僅形成了今日所見的瀋陽故宮,也供了另一種角度去解讀大清皇朝的發跡史。
除了開啟滿族皇權之路的代表性地位,瀋陽故宮的建築兼融了漢、滿、蒙、藏各族藝術,如滿族獨樹一幟的「宮高殿低」風格等,具有很高歷史價值,2004 年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或許想宣示統一天下的決心,瀋陽故宮仿照了明朝紫禁城的中軸對稱格局,只不過這裡算是他們的試用版,內容、規模等全都小多了。
滿族八旗兵制的見證─大政殿+十王亭
瀋陽故宮大政殿-瀋陽故宮是大清朝的第一座皇宮,有近400 年的歷史。(攝影/李暘CTPphoto)
若問瀋陽故宮中最具滿族特色的部分,東路建築上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排名第一,這是滿族八旗兵制在宮殿建築中唯一的歷史古跡。大政殿是帝王登基、頒聖諭、下軍令等國家級儀式場所,皇太極在此宣佈改國號為「大清」,順治在此登基。以木結構為主的八角重簷攢尖式建築,正門前有兩根金龍盤繞的大紅圓柱,整座建築沒使用一個鐵釘,而以榫卯相接,展現古代建築工藝的超高水準。
殿頂滿鋪黃琉璃瓦綠剪邊,正中設置了造型奇特的寶瓶火焰珠。最惹人好奇地是,寶頂正中,鑲上八條鐵鏈,伸向八條屋簷上的彩脊,而彩脊上則有傳統打扮的蒙古大力士。陽光下看大政殿,鮮豔奪目、光芒四射,頗震攝人心。若從空中俯瞰則形似蒙古包,表示滿族不忘本,真沒想到粗曠的北方民族也有如此細膩的巧思設計。
大政殿的前方則是一條大道,十王亭在兩邊依序排列,氣勢宏大。其中,最靠近的左右翼王亭略向前突出,分別掌管軍事和民事。其餘八亭按照八旗旗序呈燕翅狀排開,戲劇中耳熟能詳的鑲黃旗、正黃旗、正紅旗等滿族勇士在此威武現身。八旗亭是八旗的最高管理機構,有時連皇帝都得聽命呢!
八旗亭結構比一般的亭子高,樑架採用了卷棚形式,所以外觀上如同帳棚,和大政殿共同呼應了遊牧民族的特色。為了禦寒,亭內設有火炕,八旗大臣們坐在熱呼呼的炕上辦理各項政務,反映出滿族生活習俗。大政殿是皇帝舉辦各項重要慶典之地,而十王亭則屬於王公大臣們的辦公室,以今日眼光來看,類似現代的總統府模式,不過,當初努爾哈赤將君臣們集合一處工作,算是前衛舉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