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在公務人員因退休金制度爭議紛擾、形象低迷之際,仍有許多公僕堅守崗位,默默奉獻。《今周刊》特別企畫「不一樣的公務員」系列報導,希望這些公僕典範的活力與創造力,能讓社會大眾看到,並為他們的表現喝采。
一棟灰色三層樓建築坐落在澎湖縣觀光名勝蒔裡沙灘旁;即使外表低調,它卻是復育大片珊瑚礁、維繫海域生物多樣性,並以高經濟價值魚貝類造福漁民的重地,更是國產紫菜的唯一來源。這棟神奇的海灘城堡,是「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
為家鄉澎湖付出 工作徹夜不睡 肝炎還潛水
「這是我的代表作,這輩子大概就留下這一件!」二○一二年十二月某日上午,我們來到即將完工的種苗繁殖場,場長張國亮自豪地介紹著。○八年,他向縣政府提出種苗場翻新規畫案,親自包辦軟硬體設計;在此,處處可見他的「興利」巧思。
空間規畫上,一樓的二十三口養殖池使養殖數量較過去翻倍,二樓參觀廊道可提供中小學與遊客導覽教育,三樓的海景平台可設咖啡座招攬遊客。「這是公務機關的附加價值,我們會是全台灣第一間。」張國亮說。
他的野心不止於此,海景平台側邊預留的空間,是希望縣府架設階梯延伸到場外的蒔裡社區,他解釋:「動線接到蒔裡社區,可以再連到蒔裡沙灘、仙人掌公園,變成一整個園區,遊客才會留得久、才會消費。」
身為種苗場長,張國亮其實只需負責場內繁養殖工作就好,但他擘畫的願景,已遠超過自己的職掌範圍。因為澎湖是他的家鄉,他總是希望為這片養育他的土地多做點事。
「這個人就是很『甘輸贏』(指任勞任怨、不計得失)!」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謝恆毅這麼評價張國亮。在張國亮還只是基層技士時,時任場長的謝恆毅就對他的執著印象深刻,「有一次要繁殖新物種,我與張國亮守夜等貝類產卵,當取卵、授精結束後都天亮了,只好接著上班。後來我受不了就稍微躺一下,但他始終在崗位上。對他來說,值勤時間只能多,不能少。」
○九年,張國亮一度罹患C型肝炎住院,醫生禁止他在痊癒前從事高風險的潛水工作。然而時值種珊瑚的季節,張國亮瞞著醫生,堅持帶同事下水,卻因血紅素過低喘不過氣而緊急上岸。跟隨張國亮四年的種苗場技士陳世新說:「場長根本是搏命演出!」
這是張國亮唯一一次沒能最後一個浮上水面,因為「每次潛水他都第一個下水查看海況;工作結束都確認大家安全上岸後,他才最後一個上來。」
復育成果豐碩 創造環境與經濟雙贏
張國亮的努力,在多項繁養殖工作獲得豐碩成果。自○四年接任場長以來,他將種苗場的水產種苗產量提升至每年三百萬以上,最高在○八年曾達到六百萬,數倍於縣長要求的每年一百萬;復育種類也從原先的五、六種,增至二十多種。
以珊瑚為例,種苗場自○五年起投放的移植礁超過四百座,移植珊瑚超過一萬株,移植礁平均覆蓋率為八一%。
謝恆毅表示,種苗場復育珊瑚之處原先珊瑚礁覆蓋率幾乎是零,「現在就算只有一○%,也算是成效不錯。」進一步比較國際上的珊瑚覆蓋率標準:「超過七五%就算非常完整的珊瑚礁,達到八一%真的很不簡單!」
現任台灣珊瑚協會會長的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更加讚揚張國亮的貢獻,他指出,珊瑚為海中各種魚、貝類提供棲地,維持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育是無價的!若要定價格,對照美國汙染海域罰則,光一平方公尺就要五千美元,復育珊瑚是永續的貢獻,一定超過這價格!」
張國亮出任公職前,曾是養殖業者,深知復育與環保才是漁業根本;除了創造環境,他也積極為漁民創造收益。種苗場大量放流石鯛、海膽等高經濟價值物種讓漁民捕撈,也將紫菜種苗和產量過剩的魚卵廉價賣給漁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