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扮仙、見仙──楊茂林的雕塑世界

文‧滕淑芬 圖‧楊茂林提供    



創作興趣早已轉向大型雕塑的楊茂林,看到舊作《熱蘭遮紀事》在拍賣市場飆上千萬,不為所動,也無意就此回頭改畫油畫。

去年完成的《白雪公主與7矮人》大型不袗雕塑作品,搬到畫廊展示後,定價650萬元,已被收藏家訂走1件(可複製6件),相當於台北縣一間30坪中古公寓的價格。

彷彿受到雕出一尊尊帶有光環的「神格卡漫人物」庇祐,楊茂林不再為經濟所困,他從為卡漫「扮仙」的樂趣中,見到世界的開闊。







依傍著淡水北邊臨海緩坡台地的下圭柔山,蜿蜒小路、曲折狹隘的巷弄裡,有不少閒置的工廠,昔日的工業區荒廢後,挑高寬敞的空間成為不少藝術家的工作室,6年前雕塑家楊茂林也將原來侷促在竹圍公寓一隅的小工作室搬來此地。

200坪大的空間,月租只要5,000元,但有些殘破不堪,屋頂磚瓦破裂,漏可見天,門窗難以遮戶,冷風從旁灌進來,木板、石膏模四處散落。

雜亂的工作室中央,立著兩尊與人一般高的《彼得潘》銅雕,永遠長不大的小飛俠站在翅膀張開的大蜻蜓上,神采飛揚。

楊茂林拿起一旁鋸成兩截的「人魚公主」石膏模說,人魚公主的上半身原來是和王子相擁的,但因為太重,搬運困難,只好先鋸成兩段,送到製作工廠後接起來、再開模,灌進銅水定型後,就是銅雕的雛型。

「小時候讀童話,看到人魚公主捨棄了在海裡自由的生活、溫柔的嗓音,雖和心愛的王子一起生活卻無法傾吐愛意,只能默默看著王子另娶他人,最後殉情而死,讀了以後心很痛,」55歲仍保有一顆赤子心的楊茂林說。

創作30年,楊茂林作品等身,從油畫、電腦影像,跳躍到木雕、銅雕、鋼雕,彷彿挑戰自己的創意與體力極限,作品一件比一件厚重,一件比一件繁複。

「我很喜新厭舊,沒有耐性,所以得靠學習來激發新熱情。」以《白雪公主與7矮人》這件作品為例,半個人高的白雪公主和王子立在鋼桌上,7個小矮人如護衛守護在前,大大小小一組作品共有13件,重達300公斤,從淡水工作室搬到台北的畫廊展示時,得出動數名工人搬運,再組合起來。

12年前為何會從油畫跨入立體雕塑?他說,純粹是一個意外發現的樂趣。

1996年,楊茂林在為前10年的創作主題「Made in Taiwan」三部曲,由政治、歷史,到最後的文化篇《請眾仙》作結束時,他仿效台灣民俗儀式,準備將「筆下的卡漫『神格』人物送回天庭去」,於是買來漂流木,雕成卡漫神像,並作了祭壇酬神,不料竟從手工製作過程中找到一種純然的樂趣,好像玩組裝模型玩具般,樂此不疲。

台灣民間廟會戲台開演前,登台唱戲的演員都會先「扮仙」,以喜慶熱鬧的方式謝神。楊茂林心想,既然人可以扮「仙」,那超人、皮卡丘、原子小金鋼等卡通漫畫人物為何不可?從此一頭鑽入卡漫扮「仙」的立體化新天地。

1953年出生的楊茂林,經歷了台灣政治戒嚴、街頭抗爭、社會騷亂的年代,早年油畫作品充滿了憤怒吶喊、磚塊與警棍齊飛、群眾情緒沸騰的圖像。

例如《遊戲行為‧鬥爭篇》中,緊繃的碩大拳頭,狠狠的揮過來,赤裸的紅、黃色構圖,控訴強烈而直接;《熱蘭遮紀事》系列,則紀錄長髮碧眼的荷蘭人,以帆船、大砲攻城掠地的台灣殖民史;《文化篇》中,他借用流行於台灣的各式好萊塢及日本卡漫人物,如小木偶、超人、無敵鐵金鋼,提出「台灣文化從哪裡來?」的大哉問。

楊茂林將「Made in Taiwan」這個當時已成台灣國際形象的標籤,畫成像海報或廣告看板的圖案,諷喻「發現台灣」的整體社會氛圍。他的作品被視為解嚴後台灣美術「新圖示主義」的代表,也就是「用一種『畫地圖』的方式,把台灣存在的經驗實體壓扁凝縮成一塊鳥瞰無遺的平面、切面或表面,以一種『這就是台灣』的指稱姿態,來宣示其藝術版圖的佔領與完成。」藝評家路況指出。

1979年自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的楊茂林,大一就立志要走藝術創作這條路。

回顧年少,楊茂林說自己簡直是個「過動兒」,上課愛講話、不專心,常被老師「毒打」,初中換了不少學校,讀了6年才從夜間部畢業。

之後他進入高職美工科,因為覺得美工科很好「混」,不用每天坐在教室裡,可以出外寫生。自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後,他看到同學、朋友幾乎都謀得了一份固定職業,工作之餘再擠出點時間創作,楊茂林不為所動。

「我自忖是個散漫沒有效率的人,不太能適應一般工作,也不相信上班後還有時間慢慢醞釀,創作思考。」在同班同學妻子的支持下,他決定儘量降低母親、妻兒一家5口的基本消費,把換來的時間、精力都留給創作。

1986年之前,經濟拮拒的他,沒錢就向親友借貸,或者幫阿嬤畫張像,然後半強迫地賣給家境不錯的叔叔,換得幾萬元;直到能借的都借了,山窮水盡,為了養家,他不得不出門擺地攤。

楊茂林說,擺地攤並不辛苦,只是三十幾歲的人還常跑給警察追,真是斯文掃地,覺得很丟臉;何況藝術創作的基本要求就是無所事事,不管想東想西或發呆都好,如今他卻將時間虛擲在批貨、擺攤,真是本末倒置,於是決定回家專心畫畫。

在台灣當代藝術市場並不蓬勃的1990年代,年輕新秀的發表舞台少,楊茂林全心創作。

不同於一般不太過問世事的藝術家,為了讓志同道合的創作者有個相互取暖的地方,1982年楊茂林邀集文大美術系前後屆的學長學弟,包括吳天章、陸先銘、盧怡仲等人,倡議成立「101畫會」;爾後因參加者太多(30人),品質參差不齊,轉而於1984年成立「台北畫派」。

他們主張藝術應反映時代,加上正值血氣方剛的年紀,作品也大膽批判政治、歷史、族群,頗有一種知識份子事事關心的情懷與使命,而這群當年畫壇青澀的新秀,經過社會狂潮的洗禮,如今都是當代藝術的代表性人物。

「當時很辛苦,平均二、三年才能湊足經費開一次個展,作品的曝光率太低,根本沒有人認識你。」集結眾人之力的畫會,不外希望能增加參展機會,並分攤參展成本。

1991年楊茂林獲得第一屆雄獅美術創作獎之後,開始被外界認識;1995年與大未來畫廊簽定代理約,之後幾乎每年都有個展或聯展,過去長期孤獨的工作成果,終於有機會發表,覺得出門見人有個理直氣壯的身份──藝術家。

認識楊茂林的朋友,看到他精力旺盛、二十多年來日夜顛倒地工作,都說他一定有輕微的躁症;楊茂林也覺得自己常常不知道在high什麼,創作情緒一直很激昂,感情濃烈。但工作時他又很專注,可以一坐下來6小時不動,戴著護目鏡、口罩,任由吵雜刺耳的焊槍在不袗作品上劃過一刀又一刀,來回修補。

30年來,楊茂林沒有上過一天班、領過一天薪水,現在翻閱一頁頁畫冊滿滿的作品,他慶幸,「人生的每個階段,我都活得很精彩。」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17199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光華一年12期 0 1500  
光華一年12期續訂 0 125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