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思考,減法體驗亦可為
從PDF逐漸向前邁開步伐,台灣的數位出版才算是動了起來。「2011年是台灣真正的數位出版元年。」傅瑞德說:「那一年有大量新炫的數位出版品,簡直像是火力展示!但到了下一年,很多都不見了,特別是那種每一頁都有互動功能、每一頁都能玩的時尚雜誌。」究其原因,為求華麗的閱讀體驗,相同內容要做成兩種不同的版本,製作成本太高,這是其一;而實際的銷售狀況顯示,豐富的動態內容,不見得能重覆引起讀者的興趣,則是其二。
關於後者,傅瑞德提到:「互動性很高的東西,玩過一次就很難再有期待;反而較靜態的閱讀體驗,會讓人反覆想找尋不同收穫。有沒有收穫的責任,如果落在出版品身上那就太重了。設計得太過精采,有時候反而作繭自縛。把想像的工作從讀者身上搶過來,對誰都沒有好處。」
一般總認為數位閱讀理當運用多媒體,但近來有不少實驗產品卻反其道而行,2012年10月剛推出的《雜誌》(The Magazine)即是一例。《雜誌》是由打造跨平台稍後閱讀(read later)服務Instapaper的創辦人阿蒙特(Marco Arment)所策畫的半月刊,只在Apple的iOS平台上推出。它標榜純粹而體貼的深度閱讀體驗,每期提供四篇文章,內容只有文字,連一張圖片都沒有。
網路上有好事者曾為阿蒙特撥了撥算盤,估算《雜誌》若能有8000位訂戶則可收支打平。8000,一個不算多也不算少的數字,似乎成敗仍在未定之天。但無論如何,類似嘗試都為人們究竟會「在發光的螢幕上做什麼事」打開了更多想像空間。
小雜誌難負荷的真正門檻
那麼,是否只要做得出精采適讀的數位內容,就必定能獲致成功?非也,在數位出版的領域裡,如何使產品流通,更是錙銖必較的商業重點。
很多人也許知道,在iOS上的付費內容,每一次購買Apple都會依定價抽取30%的費用;此外,為了與其他類型的付費App競爭,大多數電子雜誌的售價都較紙本低了許多,這些再再壓縮了電子雜誌的利潤空間。然而,除此之外,數位出版讓許多小雜誌望之卻步的關鍵,更在於「上架」必須付出的代價。
一般來說,除非有能力自行開發數位出版系統,目前所有的電子書和電子雜誌都得仰賴第三方工具,將檔案上傳到特定網路空間,才能使產品「上架」流通。想當然爾,這樣的「服務」不是免費的,通常除了軟體套件、儲存容量,甚至每一次被下載,都需要付費。
制霸全球編輯排版軟體市場的Adobe公司,正是此類服務最主要的供應商,也是目前台灣多數電子雜誌的選擇,而老貓指出:「Adobe確實提供了最省麻煩的全套解決方案。但依它目前的收費,若是發行量只有幾千的小雜誌,大部分恐怕都受不了。」
下一站,獨立風潮正要夯
不過,這問題也非完全無解。老貓仍樂觀認為,只要把握好前端製作,後端的上架服務終會因商業競爭而拉低價格。事實上,儘管Adobe很巨大,勇於挑戰哥利亞的大衛,如今確也逐一浮現。
《TRVL》是iPad上極受歡迎的一份旅遊報導雜誌,由兩位荷蘭人艾林斯(Michel Elings)和韋南斯(Jochem Wijnands) 所創辦。2012年11月《TRVL》大幅改版,不論是操作的流暢性,或閱讀、下載的速度和彈性,都令人驚豔。但該團隊的企圖不只如此,他們宣布新版雜誌是用自行研發的數位編輯與出版系統製作,並預告將無償釋出這個名為「PRSS」的軟體套件,未來使用者僅需支付系統商Amazon下載的費用。一般預料,PRSS會是檯面上最易使用、也最便宜的數位出版工具,甚至可能帶動一波「獨立數位出版」的風潮。
印刷已死?太難論斷。但過去許多非主流的小型刊物曾被賦予自由表達、獨立思想的精神,如今在數位出版或有機會再燃火花。老貓指出:「數位化在前期確實有一筆花費,但既有的編輯部資源不會浪費,只需整合;而且節省了印刷費用,成本多半能下降不少。」他甚至大膽斷言:「若沒有急迫壓力,小雜誌如《人籟》,包袱小,投入數位出版其實有優勢。現在機會還不錯,轉換的陣痛不會很大,流通性也有機會突破現狀。」
從這個角度來說,末日與終結,反而有了積極的意義。
傅瑞德,語言行銷顧問公司「石墨工房」與數位出版公司「潑墨書房」創辦人,在資訊與出版業有25年資歷,曾任Macworld雜誌中文版總編輯。潑墨書房專注數位出版與行銷,已推出多種數位出版品與藝術作品集,並經營數位版權經紀。個人網站:fredjam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