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四個中年兒女都在台北成家立業,老爸老媽一直住台南。老爸過世後獨留老媽,做兒女的就陷入焦慮與自責中,但媽媽就是不肯搬來台北住任何人家的附近,嫌台北吵、擠、做復健不方便,更別提住老人安養院了。
她有一套跟別人不同的生活模式,晚上七時睡,兩、三點就起床,一大早去診所做復健,中午以前就午睡,三餐時間都跟別人不同。
所以子女去看她也得配合她,很早就一起吃晚餐,然後就被她催回台北,不讓我們住老家,因她睡覺時不能有任何聲音。這讓我們更自責,因為去看她的時間只能短短的,只好多打電話給她。
最近一再發生我們一整天打電話,她卻都沒有接,我們就打電話給管區派出所並請鄰居拿鑰匙開門進去,但警察說一定要有家屬在才可以進去。我姐急得都哭了,不知發生了什麼事,趕緊往台南跑。
後來才知道老太太有時是睡太沉,有時是一整天都不想接電話。於是接媽媽來台北住又成了話題,包括來台北跟我未婚的姐姐住,但她就是不要。
可能是媽媽當了一輩子的公務員、知識份子,獨立慣了,有自己的想法。不過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我們該怎麼辦?
專家解答 林烝增 諮商心理師
我想就近照顧父母親,其實要先看他們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才知道怎麼做比較妥當。比如說,六十幾歲的人,身體大多還硬朗;如果是高齡父母,身體可能就不如從前,需要較多的協助。因此,如果媽媽還健康且能自理,做兒女的還會覺得憂心,就可能要看看自己在焦慮什麼?媽媽的狀況如何?
父親剛過世時,你們擔心媽媽是合理的。但已經經過了好幾年,媽媽應該很習慣了,如果你們現在還很焦慮,是不是還有什麼新的事情讓你們不安?還是有新的病痛或意外發生?
如果沒有,這樣的焦慮恐怕就比較不合理,可以進一步去澄清:自己的焦慮和自責是什麼?是覺得自己沒有扮演好兒女的角色?還是你有自己堅守的價值觀,覺得需要有孩子跟她同住或住附近?
看起來老媽覺得你們的照顧足夠了,兒女卻覺得不夠,那是什麼不夠?有些人覺得是錢賺得不夠多給父母,有些人覺得自己不能在父母身旁就是不孝。還是父親過世時有些遺憾,你們現在想極力避免,不想再有憾事發生,尤其你和兄弟姊妹都在北部。或是父親過世後,益發珍惜媽媽,想跟媽媽更親近?
我不是安慰你們不要自責,而是提醒你們釐清在自責什麼?哪裡覺得做得不夠,就可以往那個部份多做一點,而媽媽覺得夠的地方就不用再做了。
依我看,你已經做得很多了,你會南下看她,忍耐三餐時間不一樣,陪她吃飯,也常常打電話給她,才會發現一整天都找不到她,還打給警察,想請鄰居拿鑰匙開門進去。
你做了這麼多,依然覺得不夠,因此可去評估一下,可能還有什麼沒做到的?或是她的身體愈來愈不好?還是你本身比較容易焦慮多思?其他弟兄姊妹的看法?
或是在焦慮自責之外,是想跟母親更親近?你跟自己的孩子的關係如何?有時候我們在親子關係中會看到自己的需要,比如說,跟孩子的關係很好或不夠好,就想跟自己母親更好、更親近,或是從前沒機會跟母親靠近,現在深切體悟,想回頭彌補或多做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