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型壯碩、神情卻清雅嫵媚,再加上瓔珞環釧和頭冠披巾,好個宋代風格。我新近喜得10尊木雕菩薩和寶佛,得空便細細端詳,撫它膝頭上的風化殘缺,看它層層剝漆下的木胎覆布,莊嚴、詳和與蒼涼交織。我當然想知道它們是歷千年歲月的倖存?亦或是現代的高仿贗品?我知道查看圖鑑和請教專家已不易解惑,因為歷代皆有的古物仿作,現在更是精益求精。曾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後院,見到河北來的石匠師傅,正用量規複製唐代的漢白玉觀音,唯妙唯肖,眾人驚歎。我央他在上色作古前讓售,這是多好的教材標本啊!
面對這群謎樣菩薩,我準備用X光來看內部的木塊接榫,測木料和麻布的碳14量來定年,並逐層分析漆料的化學成份,這些應都是現代博物館鑑別真偽的利器了。博物館選藏歷經滄桑的古文物,同時又得阻止歲月在珍藏品上的繼續烙印,恆溫、恆濕和低光是基本配備,但挑戰仍然嚴峻,〈百年銀版攝影蒙上謎霧〉即是一例。文物修護師和研究抽象量子的物理學家攜手,找到了奈米級的元凶,CSI般的情節,驗證了跨界合作的成就。
上星期我到杭州開會,夜訪定居西溪濕地的蔡志忠。在女兒紅、西湖梅酒和鑒湖老酒的助興下,這位漫畫大師、橋牌高手兼古物蒐藏名家暢談青銅佛的造形和衣飾變化,更得意於他的獨門鑑真偽妙法。我受教之餘,略有歉意,因為想起數年前他曾提議《科學人》推薦或印行他的《東方宇宙三部曲》,我們沒怎麼理睬,後來是大塊文化出版了這套新書。當時已得知他這聰明人研讀微積分和相對論,在佛學基礎上對宇宙時空有了獨到看法,但考量他終非科班學者,我們沒有背書。其實宇宙話題是大哉問,權威學者對大自然的基本組成究竟是數位式的粒子,或是液體式的連續場仍針鋒相對。〈夸克之內別有洞天?〉顯然是前者的信徒,而〈量子都不量子了?〉則為後者站台。
這期《科學人》最精采的故事是〈四代夸克的追尋〉,台灣大學物理系的侯維恕時而興奮於他東方哲學式的選題策略和引領風潮,時而沮喪於時不我予的挫敗,結語則是勵志式的樂觀。我想蔡志忠也會喜歡這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