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頭恐窒息?趴睡藏危機?
在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公布的「嬰兒睡眠安全指南」中,明確的提醒照顧者應該讓寶寶採取仰睡的睡姿,才能有效預防嬰兒猝死症候群的發生。
趴睡藏危機?仰睡最安全!
開始分析寶寶的睡眠問題之前,首先,我們應該先來了解「嬰兒猝死症候群」的定義──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的說明,嬰兒猝死症候群是指:「1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的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行政院衛生署雙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君山解釋,自1980年代荷蘭的流行病學調查指出,大家習以為常的「趴睡」睡姿,其實是導致嬰兒猝死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之後,紐澳等國也陸續研究發現,趴睡竟可能使寶寶在睡夢中身陷危險,於是開始從1991年宣導避免趴睡,讓當地的嬰兒猝死症發生率有了明顯的下降,而美國也於1992年跟進腳步,並於1994年發起仰睡運動(Back to Sleep,讓寶寶回復仰睡睡姿),同樣也獲得嬰兒猝死率大幅減少的顯著成效。
側睡也同樣潛藏危機
既然趴睡有潛藏的壞處,或許有的爸爸媽媽心裡會想:「若折衷讓寶寶採用側睡的睡姿,不就可以給寶寶安全感又兼顧安全嗎?」但吳君山醫師提醒,讓寶寶側睡其實是很不穩定的狀態,畢竟寶寶如果在睡夢中挪動身軀、揮舞手腳,很容易立即從側睡翻轉成趴睡(當然,從側睡翻成仰睡也不無可能),對寶寶來說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因此,1歲以下嬰幼兒應避免趴睡和側睡的睡眠姿勢。
2~4個月大,猝死症發生高峰
目前對「趴睡增加嬰兒猝死率」的原因並未十分明朗,最被接受的解釋是睡夢中驚醒神經反應不敏銳,且趴睡較易導致窒息,因而增加了嬰兒猝死的發生率。根據統計,嬰兒猝死症的發生高峰期在2~4個月的寶寶身上──年紀越小的寶寶,熟睡時越不易對外界刺激做出敏捷反應,且嬰兒平均到4個月大以後,頸部才會較為硬挺、能穩定將頭抬起呈90度,在此之前若在睡夢中被周遭的枕頭、棉被、衣物等不慎掩住口鼻,即可能使寶寶面臨猝死的危險。因此,美國與臺灣兒科醫學會皆建議一歲以下嬰兒應以仰睡為主,趴睡及側睡皆不安全。
仰睡缺乏安全感?改善有方法!
小於4個月大的寶寶,因為身體的驚嚇反射尚未完全消失,且仰睡又讓人體脆弱的臉部、胸腹部、外生殖器曝露出來,從心理層面來說較無安全感。
如果仰睡真的讓寶寶明顯表現出不安,也要等6個月大後再考慮白天在有大人觀察照料為前提下,暫時改採趴睡的睡姿(且6個月大頸部肌肉張力已有很好的發育,多半也懂得自行翻身,安全的疑慮降低許多)。但吳君山醫師特別提醒,有些身型特別壯碩的寶寶,學會靈活翻身的時間會比常人更慢一些,所以最好等7~8個月大後再考慮趴睡。
特殊狀況可能採取趴睡
臨床上的確有少數的寶寶,會因為特殊的身體狀況而採取趴睡睡姿:
(1)胃食道逆流:
寶寶的胃容量會隨餵食量增加而變大,但對年紀越小的寶寶而言,由於胃容量小、胃食道交界處肌肉尚未發育成熟,所以胃食道逆流的比例亦不低。建議若寶寶溢吐奶的情形頻繁發作,可在有照顧者能就近觀察的前提下,白天讓寶寶喝完奶後趴睡或側睡一段時間,對於減少胃食道逆流有所幫助,待胃排空後再換回仰睡姿勢。
(2)住院期間的早產兒:
趴睡對住院中的早產兒格外重要,因為仰睡時身體自然放鬆、舌頭會輕微向下掉,但趴睡卻能維持呼吸道通暢、改善肺部氣體交換效率。住院期間寶寶隨時受心律、呼吸等儀器監測,而醫護人員也在一旁提供照料,所以趴睡並無安全上的顧慮,但出院返家後仍應回復成仰睡的姿勢。
(3)先天畸形:
某些身體構造先天畸形的寶寶,比方說巨舌症或皮爾羅賓氏症(Pierre Robin syndrome)的患者,仰睡時舌頭易向後滑落造成呼吸道阻塞,所以因為病情的考量而必須採趴睡的姿勢。
皮爾羅賓氏症(Pierre Robin Syndrome)
皮爾羅賓氏症,是在1923年由法國牙醫Pierre Robin所命名。患者在胚胎時期即下顎發育不良,導致下顎過小使舌頭無法安置於正常位置,舌頭擠在口腔後方影響呼吸,甚至會造成呼吸困難。
罹患皮爾羅賓氏症的可能原因很多,多數和下顎發育的染色體或基因突變有關,此疾病目前無藥物可根治,只能針對症狀加以治療。患病的寶寶因為下顎異常難以同時兼顧呼吸和吸吮,常造成餵食上的困難。
嬰兒猝死7大高危險因子
吳君山醫師表示,雖然目前對嬰兒猝死症候群的詳細致病機轉未完全明瞭,但已知部份導致嬰兒猝死發生的危險因子,照顧者應盡量避免下列高危險因素發生,就是提供寶寶最好的呵護。
(資料來源:臺灣兒科醫學會網站 http://www.pediatr.org.tw/index.asp)
因素1 父母與小於3個月的嬰兒同床睡眠。
因素2 嬰兒與剛剛抽菸的成人或懷孕時抽菸的母親同床。
因素3 嬰兒與很勞累的成人同床。
因素4 嬰兒與使用某些藥物(例如某些抗憂鬱藥物、止痛藥)或有藥癮、酒癮之成人同床。
因素5 嬰兒與父母以外的任何人同床,包括其他兒童。
因素6 嬰兒與多人同床。
因素7 嬰兒與其他人在鬆軟表面家具上同睡,例如水床、老舊床墊、沙發、扶手椅等。
枕頭恐窒息?睡眠安全學問大
新生兒需要使用枕頭嗎
嬰兒的後腦勺較凸,自然平躺時頸部與脊椎會自然呈一直線,是最舒適的狀態。若使用枕頭墊高頭部,反而會讓寶寶的頭頸部過度屈曲、彎折到氣管,影響呼吸道的通暢。一般來說,等寶寶6個月大以後,其肌肉張力、翻身、抬頭等能力已有不錯的發展,此時再使用枕頭會更為安全。
依據臺灣兒科醫學會的建議,嬰兒床不適合有枕頭、玩具、枕具、被褥、蓋被、羊毛製品、毛毯、床單等物件,因為這些東西雖然看似鬆軟舒適,卻都是潛藏在寶寶身邊的窒息危機,因此,建議嬰兒床應堅硬並以被單包覆即可。
當心防翻身枕導致窒息
美國自1997年至今,已發生至少13件嬰兒因防翻身枕而窒息死亡的實例。衛生官員在2010年首度警告照顧者不可使用這款枕頭,並開始取締宣稱能預防「嬰兒猝死症」的生產商。
「防翻身枕」一般多是兩旁凸起、中間以薄墊連接之枕墊,另外也有部分款式上方及左右皆隆起,構成一個似「凹」字型的溝槽,其設計用意在支撐、固定並包覆寶寶頭部。但吳君山醫師解釋,多數使用防翻身枕窒息的案例,是因為包覆太過緊密但寶寶頭頸部張力又不夠,所以翻身俯臥時或卡在枕墊與嬰兒床間導致窒息,而這些寶寶的死亡年齡皆未超過4個月。因此也特別提醒家長,乾淨、堅硬、無雜物的嬰兒床最為安全,市面上宣稱能減少嬰兒猝死的寢具都沒有實效驗證,所以無須使用。
宣稱能減少嬰兒猝死的寢具都沒有實效驗證
同房不同床,兼顧方便與安全
前陣子新聞曾報導過,爸媽和寶寶同床睡覺,結果體型壯碩的爸爸翻身覆在寶寶身上,造成寶寶窒息死亡的不幸案例。其實,父母和寶寶同床一直有安全的疑慮──新生兒脖子肌肉還不能完全控制自如,一方面必須擔心爸媽的被子不小心蓋住寶寶的口鼻,另一方面也害怕熟睡中翻身會壓到寶寶,造成受傷或窒息的意外。
小嬰兒單獨睡在嬰兒床上是最安全也最適宜的作法,如果煩惱照顧的方便性,可以讓嬰兒與爸媽同房不同床,不但可顧及安全也方便就近照顧,而且有大人在一旁陪伴也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含奶嘴入睡可降低猝死機率
寶寶剛出生隨著媽媽住院的期間,或是新生兒因為疾病接受治療,可以在撫慰的前提下讓寶寶吸吮奶嘴。其他則建議等寶寶出生滿一個月親餵母乳的狀況非常穩定、已經不會發生乳頭混淆的情形(如果沒有親餵或單純餵食配方奶,則不須考慮乳頭混淆問題),再考慮讓寶寶使用奶嘴。讓寶寶吸吮奶嘴入睡可降低嬰兒猝死症發生,是目前已被研究證實的可行作法,而如果寶寶在睡夢中奶嘴自然掉落,也無須重新塞回寶寶口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