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好無聊哦!」「無聊就去做功課。」「就是做功課才無聊!」
「媽,上課好無聊哦!」「聽說你們老師教學很認真,怎麼會無聊呢?」「他就是太認真,都是他一個人在台上自言自語,我只能坐在那邊乾瞪眼,可是上課就是無聊。」
大部分學校的硬體設備比以前好,許多家庭的玩具書報比以前多;可是,還是有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覺得學習是無趣的。他們草率趕作業,或像《哆啦A夢》裡的大雄一樣,總是沒辦法按時完成學校功課。
學校通常會把學生的時間安排得非常結構化;孩子回到家,如果父母親再複製學校的模式安排時間,他就沒有機會當家作主,決定放學後的活動。缺乏獨立思考、不能自動自發,他們就會無聊透頂。
偶爾無聊是人之常情。被逼聽課很無聊、準備考試很無聊、開會也很無聊,但事過境遷,總又可以興致勃勃的繼續生活,所以不怕間歇性的無聊,只怕累積而成的慢性無聊。二○○七年,戈斯林(Anna Gosline)在《科學人》的一篇文章〈無聊死了:慢性無聊的人具有較高的冒險行為〉中提醒讀者,慢性無聊可能會演變成憂鬱、焦慮、用藥、喝酒、強迫性的賭博、飲食失調、敵意、憤怒、缺乏社會技能、成績差、工作表現不好。
提出「心流」或「福樂」(flow)理論的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和他的同業追蹤五百二十八位高中生,試圖了解他們如何利用時間,以及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投入並專注於他們所做的事情。結果發現,當學生肯定工作的挑戰和自己擁有的技能相得益彰,老師的教學是他們感興趣的,他們也能掌控學習環境時,就會非常投入。學生從事個別或團隊的作業或學習時,都會比只是聽講、看錄影帶或考試來得投入。所以提供適當的挑戰,讓孩子的技能足以接受挑戰,他們就會投入並專注學習,而達到「心流」境界。
杜儀(Peter Toohey)教授最近出版《百無聊賴:生動的歷史》一書,他說:「無聊提供空間讓我們作白日夢,以及想出新的問題解決方法,我們不必害怕,反而應該傾聽無聊。」
暢銷漫畫系列【呆伯特】(Dilbert)的作者亞當斯(Scott Adams)同意無聊可以激發創意。在小鎮成長的他,在無聊生活中想像自娛;長大後上班時,在無聊、冗長的會議中繼續發揮想像,逐漸豐富了漫畫作品。
建設性的無聊需要依靠親師的輔導,幫助孩子從不喜歡的正式課程中的無聊跳脫出來,找到在自己可以掌控的時間「做他所愛,愛他所做」。就像漫畫【凱文和賀補思】(Calvin and Hobbes)中,讀小學一年級、早熟的六歲小孩凱文,對他幻想的玩具朋友賀補思所說的話一樣:「人為什麼要創造?是為了表達自己,引進思想的形式以及發現經驗的意義,或只是無聊時沒事找事做。」(本文作者為政大名譽教授、創造力講座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