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13年對未來消費趨勢進行分析的東方線上,今年度從動盪的環境中發現,台灣消費者因為長期感受經濟受制感,轉而期待「微幸福」。東方線上董事長詹宏志表示,「這四年接連而來的經濟變動,讓不景氣和挫折感成為常態,相對的小確幸成為穩定的追求,如同年輕人說:『沒有非要成為什麼不可』,因為人們更願意追求當下,更願意成為『自己』。」
根據2013年版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顯示,47.9%的消費者感覺自己的經濟狀況越來越不如人,較前一年增加7.4%,23.7%也認為自己的收入不夠應付每月的經常花費,較前一年增長20.1%。與個人品味相關的選項,包括使用具有設計感的用品、收藏收藏品、用心搭配穿著、欣賞藝文表演等,較前一年全面下降2%~5%。
在實際消費情況,消費者多半有進行減少開支的省錢動作,其中超過半數的人購物前會比價。但有些讓人無奈的是,53.4%的人選擇控制日常所需的三餐飲食預算,改成自行開伙或買便宜一點的食物等,與減少非必需項目如娛樂奢侈開支著手因應,顯示此波景氣已使價值觀與消費行為產生具體變化。
因此,注重質感生活的族群,從高度意識、密集行為的象限,遷徙到淺度意識、輕減行為的區域。但這不代表2013年是全面消極的一年,消費者更願意接受環保的二手商品,願意動手整理舊物與轉手銷售,又或者累積使用紅利點數,消費者比以往更願意抓緊自身周圍的微利與小滿足。
2013這樣想:讓自己活得有意義
今年度的消費者生活態度調查,結果非常特別,消費者最想要的事物,排名首位雖然還是「金錢」,但只有59%消費者表示想要,是最近五年來首次低於60%。
政治大學企研所教授別蓮蒂分析,過去在金融海嘯等不景氣的時代,雖然金錢的慾望會下降,但想要親情、愛情的比率會增加,但今年度並沒有這項反應,增加的則是活得有意義、時間、青春活力。對應慾望,哪些事物能讓人們感到滿足?
最近五年來,最讓人滿足的「與朋友在一起」百分比首度下滑,令人意外的是成長項目,包括幫助別人、參加社團或宗教活動及進修學習等。別蓮蒂指出,民眾更重視自我提升,也認同社會互助有其必要性,「有趣的是,人我關係並非漣漪型。個人關注由內向外擴散時,並非如以往按親疏遠近的順序,而有直接跨至社會關懷、注重公益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