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人類生活最久的物種,當屬狗兒了。我們與狗的淵源始於一萬五千年前農業發展之初(甚至可能更早)。雖然我們不可能釐清狗對人類文明的確切貢獻,但是也很難想像,如果少了牠們,我們怎麼有辦法這麼有效地放牧牛羊,或是狩獵其他動物。
許多著名的科學家曾經對家犬感到興趣。從達爾文開始,他不僅記錄狗的行為,還用牠們當作天擇的研究範例。到了二十世紀,諾貝爾獎得主、動物學家勞倫茲著迷於狗與人類的互動,而同一時期,遺傳學家約翰‧史考特(John P. Scott)與約翰‧富勒(John L. Fuller)也花了十五年研究狗的行為遺傳。
後來科學家對狗失去了興趣,認為牠們比不上真正的野生動物。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犬科動物的研究又有再度復興的跡象,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開始研究各種議題:狗是否擁有某種特殊的智力、狗從狼族祖先馴化至今改變了多少,甚至牠們的情緒感知如何等等。我們現在對狗的認識更甚以往,有些研究卻還不明朗。
狗很可能是從比較溫馴的狼種演化而來。
起源:從野生狂放的祖先,到家中乖順的寵物。
為什麼狗會被馴養?
我們可能不是刻意要馴養牠們的。狗比其他動物更早被馴化,時間大約是一萬年前,那時人類正要開始從狩獵和採集生活轉變成農牧生活。
DNA分析結果顯示,狗是狼的直系後裔。然而,端看今日狼的行為模式,可知當時中石器時代的人類並無法輕易掌控牠們。科學家推測過去可能有比較溫馴的狼種,這群狼在野外已經滅絕,但是牠們的DNA留在狗的身體裡,延續至今。這群溫馴的狼可能曾經被帶到人類村落附近清理剩下的食物,而幼狼則偶然被村民豢養─即便在現存的採獵社會裡,從野外捕捉幼小的動物回來當寵物飼養,仍然是很普遍的情形。
這些人類養大的幼狼可能經歷了社會化以及後續的訓練。等到這些早期的狗兒開始變得對飼主有所用處,牠們就開始被繁殖來充當守衛和狩獵的助手。因此,人類「馴養」狗可能只是出於偶然,但這項「意外」對狼和人類都有益處。我們獲得了狗兒這種良伴,促成了文明的孕育。
遛狗對飼主也有助益。
馴養始於何時?
最早的確切證據來自一座約一萬兩千年前的墓葬,地點位於現在的以色列北部,墓中有一名男子手中抱著一隻安息的幼犬。這隻幼犬的骨骼與同年的幼狼明顯不同(特別是牠的牙齒),所以肯定是狗。這隻狗被刻意放在死者手中,顯示牠與死者關係匪淺。由此可知,當時狗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一員。不過,我們至今仍不清楚狗被完全馴化的確切機緣,以及發生當時的環境為何。
二○一一年,考古學家在西伯利亞發現了一具三萬三千年前的犬科頭骨。雖然它的形狀很像狗,但是它粗大的牙齒卻比較像狼。另外一具在一個世紀前從比利時戈耶(Goyet)出土的頭骨,前幾年經過古生物學家的定年,發現它有三萬一千年的歷史。這些三萬多年前的犬科動物,可能是今日狗兒的祖先嗎?也許不是:最有可能的情況是,這些最早的馴養計畫失敗了(如果當時人類確實是想這麼做),因為當時人類被迫於最近一次冰河時期(發生於兩萬四千年前到一萬三千年前)往南遷徙,因此人類必須在氣候回暖後,重新馴養狗兒。
這幅發現於泰國Khao Pla Ra的壁畫有三千年歷史,可看到人類早期畫作中出現的狗圖形。
狗來自何處?
考古學證據明確指出,最初的馴養(或至少是早期的某次馴養)發生在西亞的某處,也就是今日所說的中東地區。
自從二○○五年科學家完成了家犬所有DNA序列(也就是基因組)的定序工作後,我們就有機會藉由比對各個品種的狗以及世界各地的狼的DNA,重建馴養的過程。這些比對結果指出,大多數品種的狗DNA與中東地區的狼最接近,驗證了考古學的研究。
不過,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的遺傳學家彼得‧薩弗賴寧(Peter Savolainen)確信狗是發源自東亞。物種在散布到世界各地的過程中,通常會流失基因庫中的遺傳多樣性,因此從遺傳多樣性可以找到物種的發源地。結果發現,中國長江以南村落的狗具有最豐富的遺傳多樣性,那兒的狗還具有某種特殊的DNA(編註:指的是粒線體DNA),這種DNA只可能源自當地的狼群;但是歐洲的狗卻不具有中東地區狼群的特殊DNA。薩弗賴寧認為,東亞之所以缺乏埋葬的狗化石作為確鑿證據,是因為東亞的考古範圍相當貧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