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台灣人心中,瑞士有如遙遠的「人間天堂」。 卻不曉得,在歐洲歷史上,600多年來僻處山區的瑞士一直是最窮國,天然資源貧乏,只能在列強環伺中艱困求生。但也由於天然條件限制,瑞士人更清楚自己的定位,「故意」不盲從其他國家的腳步,選擇屬於自己的路。
因此,以百年時光,打造出令全球艷羨的優質生活環境。台灣與瑞士,其實有著許多相似處。所以,《遠見》採訪團隊特別在寒冬中遠赴大雪紛飛的瑞士,深入而全面地解析這個值得學習的小國。
2013年初始,一年一度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達沃斯(Davos)盛大召開,儘管外頭飄著大雪、冷到零下10度,但全世界最重要的政治領袖、產業專家、經濟學者、跟財經媒體,幾乎同時湧入這個偏僻的度假小鎮,一起替全球經濟的未來把脈。
同一週,400公里外的日內瓦機場,正舉辦簡稱SIHH的日內瓦鐘錶展,環狀的展覽廊道內齊聚近20個鐘錶品牌,輪番發表最新商品。現場擠滿穿著典雅的紳士淑女,及從各國遠道而來的經銷商,一窺最時尚的鐘錶設計風。
從這裡往北兩個多小時車程,傍晚時的蘇黎士車站,擠滿大批穿著黑色風衣的上班族,準備從這轉乘。仔細聽,可以同時聽到德、法、義大利、英文、甚至更多語言。「外來移民愈來愈多了,每次尖峰時間,幾乎每班車都爆滿,」一位當地人忍不住抱怨。
上面三個城市場景有個共通點:都在瑞士。
600多年來歐洲最窮的國家之一
現在的瑞士 失業率歐洲最低
正當全球景氣面臨考驗、許多國家深陷歐債風暴時,身居歐洲內陸,瑞士卻一枝獨秀,成為逆勢成長的最佳代表國度之一。
翻開各種評比,瑞士的確表現過人。剛公布的WEF「全球競爭力報告」,瑞士連續四年高居總排行世界第一。其中,創新力、企業研發與產研合作,均是單項世界第一。
另一份IMD(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世界競爭力年報」,瑞士高居第三。2012年底,Future Brand發表的「國家品牌指數」(Country Brand Index),瑞士同樣奪下榜首。
除正規評比,另一份有趣的排行,同樣由瑞士掄元。英國經濟學人信息社(EIU)調查的2013年「最佳出生地指數」,再次把嬰兒最佳出生地的寶座,頒給了瑞士。
當附近歐洲國家失業率飆到20%以上,連德國失業率也達8%到10%間,瑞士失業率約3%,堪稱歐洲最低。
種種表現讓遠在1萬公里外的台灣,近年來也興起一股「瑞士熱」。
包括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和日本大師大前研一合辦的「台灣向研會」、行政院國科會、台北市教育局、台經院等,最近半年都前仆後繼地組團前往取經。
一位台灣駐瑞士代表處員工透露,過去台灣參訪團每年不到五團。但這半年已近十團,使代表處的接待業務暴增。
與台灣環境相似 發展卻截然不同 事實上,比對台灣與瑞士的基本資料,會發現許多相似處。在按字母排列的競爭力排行榜上,瑞士(Swtizerland)跟台灣(Taiwan)常比鄰而居,成績很容易比對。
土地面積,瑞士比台灣稍大,台灣四面環海,瑞士則是內陸國家,地形同樣高山為主,最大差別是瑞士人口只有台灣的1∕3。
外交方面,瑞士直接比鄰歐洲三大強權:德、法、義,過去還有奧匈帝國(奧地利)在旁。每次只要列強交戰,瑞士就遭殃,跟台灣處於美、中、日、韓列強間的情況,頗為類似。
經濟上,兩國同以中小企業數量居多,而且由於內需市場狹小,所以都很倚賴外貿。台灣的中小企業(200人以下)數量占98%,瑞士(250人以下)數量更高,占99.6%。
連台灣過去20年來最自豪的民主開放,瑞士也不遑多讓。
瑞士是全球最標榜「直接民主」的國家,平均每年舉辦四到六次公投,次數稱冠世界。募集足夠的連署數量,便可行使「複決」及「創制」的公民權,影響政府法案或重大政策。
從瑞士來台20多年的伯納餐飲公司董事長魏思博(Paul Wyss),每兩個月還會收到來自家鄉的通知信,提醒他參加公投。「我們瑞士人真是熱愛投票,」他笑說。
從表面數字看,台灣與瑞士好像很相似,其實兩國間有根深柢固的差異。這也是急於為台灣尋找新發展模式的各界,近來熱切探訪瑞士的原因。
成功背後是600多年的苦難歷史
例如台灣人重學歷文憑,瑞士重工匠精神;台灣重視規模與量產,瑞士人重視研發與技藝;台灣排斥外來專業人才,瑞士卻極度開放等。
當台灣發現龐大的中堅企業才是社會的穩定力量時,真正的「隱形冠軍」國度,其實就在瑞士。
提到瑞士,一般人會先想到仿如風景畫的高山雪景,還有許多價格不斐的高級鐘錶與工藝產品。然而,瑞士並非一夕致富,今日的成功其實是多年苦難的累積結晶。
建國700多年來,前面600多年,瑞士一直是歐洲最窮的國家之一。高山居多的地形不利耕種,瑞士男人只好出外當傭兵,女人出國當幫傭,成為中古時期的「外勞」輸出大國。
在長年交戰的歐洲歷史上,各為其主的瑞士傭兵們,常得在戰場上被迫兵戎相見,同族相殘,逼得他們必須思考國家的未來。
他們的辦法是:宣布中立。把原本列強交戰的戰略要道,變成全球貿易的關鍵通道,將以往的地理劣勢,轉為優勢!
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宣布永久中立,瑞士近200年未受戰火波及,使許多傳統技術跟產業根基得以完整保存,成為驅動經濟的強大動力。
不過,中立不代表瑞士退出外交舞台。相反的,他們透過無數的國際交流活動,發揮影響力。
今日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人道組織紅十字會,是1863年由瑞士民間主動成立,創辦人亨利‧杜南(Henri Dunant)還獲得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
此外,兩次大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跟聯合國,都選擇落腳瑞士。今天日內瓦集合了20多個大型國際組織、250多個跨國NGO、還有160多國的代表處,如同迷你版的「地球村」。
駐瑞士台北文化經濟代表團日內瓦辦事處處長余大㵢笑說:「就算一天只拜訪一家,一年也跑不完。」前陣子他招待來賓到一家餐廳用餐,不但事前訂位很搶手,當天停車位還一位難求,「外面都說歐債很嚴重,但在這根本感受不到不景氣,好像全世界的有錢人都來了,」余大㵢說。
小國勝在穩定,懂得運用優勢
瑞士的「故意精神」 打造出百年基業
短短百餘年,瑞士從烽火連天的窮鄉僻壤,搖身一變為全球最活躍、經濟表現最耀眼、形象最優質的小國典範。為什麼?
其實這是舉國上下精心策劃、且通力合作的結果。講白一點,瑞士很多策略,都是「故意」的!
1.故意要開放:歡迎金錢、商機與人才進來
首先,瑞士知道自己小,所以全面開放,歡迎外來的金錢、商機、跟人才。
受惠於客戶保密制度,讓瑞士成為富人最信任的資金避險天堂。目前全球超過1∕3境外金融業務由瑞士掌控,當地保險業有過半收入來自國外。
這也吸引不少富豪移民瑞士。如蟬聯多年的現任瑞士首富,便是瑞典的IKEA(宜家)創辦人英格瓦.坎普拉(Ingvar Kamprad)。不少退休後名人或影星,都藏身於瑞士的湖邊別墅。
再來,瑞士透過租稅優惠,吸引各國企業進駐。現有超過8000家外商,其中1000多家在瑞士設立總部,帶來可觀的稅收及就業機會。
招攬富豪跟企業之餘,更重要的是吸引人才。2002年,瑞士開放歐盟公民前來就業、定居、置產,瑞士人也能自由前往歐盟工作。
過去讓瑞士苦惱的多種族跟多語言環境,如今成為吸收人才、打造無障礙溝通環境、經營跨國事業的利器。
國家小 靠穩定及核心優勢勝出
「我們是小,但勝在穩定(stable),且懂得運用地理優勢,」43歲的瑞士經濟部(SECO)亞洲事務局局長崔游(Terence Billeter)解釋。他的母親是華人,在日內瓦長大的他,有個中文名字,從小精通德、法、中、英四種語言,還曾派駐中國的瑞士大使館。
現在瑞士多達26%的大學生及48%的博士生,均來自國外。境內有多達124.9萬名外籍工作人口,占整體就業人口超過1∕4,多數是白領精英或具有技術的鑽石藍領。這些人在瑞士求學、工作、也可能定居下來,成為瑞士國力的一部分。
來自希臘的瑞士經濟協會(KOF)創新經濟組組長阿旺尼提斯(Spyros Arvanitis)認為,在蘇黎士居住、工作的人,約40%不是當地出生。看到祖國目前的慘狀,對照瑞士此刻的榮景,他感觸良多。
由於匯集各國人才,瑞士還把人力服務變成一門生意。
當前全球最大人資服務業、名列全球500大企業的Adecco(藝珂),就從瑞士起家。Adecco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陳玉芬觀察,瑞士不僅就業市場國際化,企業全球化程度也很高,「他們的特色是很尊重員工,不愛批評別人。」 一位當地台商直說:「所謂的Swiss Style,就是『聯合國』Style。」
2.故意賣品質:進口1噸貨 出口價值達2.5倍
知道自己小,缺乏人口與自然資源,瑞士便專做技術門檻高、有質感的精密產品。
當台灣陷入快速量產、標準化、盡可能委外生產來降低成本的全球化遊戲時,瑞士卻一直不甩這一套,只專注在少量多樣、高價質優、講究差異化的利基產品。這也是為何中小企業跟台灣一樣多、經濟結構與台灣類似的瑞士,如今人均GDP超過7萬美元的主因。 瑞士很多產品皆非原創,而是經改良、創意和加工,大幅提升價值與利潤,最後變成瑞士的代表。
曾有調查顯示,如果1噸物資進口到瑞士,變成1噸的出口產品時,價格已經提升了2.5倍!
例如觀光客到瑞士必買的鐘錶,儘管瑞士並非全球最大生產國,產值卻占全球的57%,每支出口價639瑞郎,可以買支全新的iPhone 5。光一個鐘錶業,2012年就創造214億瑞郎(約6800億台幣)的外銷金額,幾乎等同台灣所有車輛產業總產值(去年前3季4606億台幣)。
為什麼瑞士鐘錶能賣這麼貴?因為他們把錶當藝術品。「要看時間,看手機、電腦就好啦!手錶是藝術品,是用來欣賞、收藏的,」四年多前接受《遠見》獨家專訪的Swatch集團創辦人海耶克(Nicolas G. Hayek)曾說。
瑞士出品的高級錶款,可在硬幣般的狹小體積裡,巧妙地鑲嵌逾200個細微零件。用累積200多年的工藝技術,讓顧客甘心掏錢,甚至願意等待。
駐台北的瑞士商務辦事處處長費爾(Jost Feer)分析,儘管近年歐盟市場不景氣,大部分產品都外銷歐洲的瑞士,去年出口依舊成長,就是因其高品質的產品力。非歐盟會員國的瑞士,其實是歐盟第三大的進口來源。
20多年來造訪瑞士上百次、夏天幾乎都在當地帶團的台灣旅遊顧問林鴻兒,就很佩服瑞士長年穩定的鐵路系統,「不管雪下多大、山有多高,他們的鐵路永遠那麼安全、而且準時。」這就是瑞士人的高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