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Google」搜尋欄中打入「陳新民」三個字,立刻跳出來的經常查詢關鍵詞,分別會是「陳新民 大法官」、「陳新民 葡萄酒」。無論是大法官或是葡萄酒專家,指的都是同一人:現任司法院大法官——陳新民。
一般人印象中,念法律的人大多枯燥無味、一板一眼,但這位大法官不一樣,聽到歌劇,他能琅琅上口;聞到紅酒,他則頭頭是道;看到古董、藝術品,他懂得鑑賞收藏;當然,遇到了法律問題與憲法爭議,他更能提出兼顧人文情懷、又獨到的專業法理見解。
今年一月,陳新民出版新書《釋憲餘思錄(卷二)》,收錄他近兩年來對大法官解釋文的各種意見,共三十萬字之多。而同時,他也出版同樣是三十萬字的另一新書,卻是酒書,名為《酒海南針》,羅列來自世界各地葡萄產區共三百款的美酒,特別之處,在於每瓶酒的台灣售價都是兩千元以下,格外適合葡萄酒愛好者,從初學進階到鑑賞級的指南。
這是他的第四本葡萄酒書,前三本分別是一九九七年的《稀世珍釀》、○四年的《酒緣彙述》、一○年的《揀飲錄》,其中,前兩本曾獲○八年西班牙馬德里世界美食圖書大展中「世界酒項」的首獎。
就像天平般,陳新民以右手理性分析法理來釋憲,左手則能感性地品味美酒與人生。
「才華洋溢的法學界奇葩!」這是陳新民的台大法律系同學、執業律師陳家駿對他的評論,陳家駿更強調,和其他的法律人不同,陳新民很早就決定走學術路線——「立志要當大法官」。
「大學聯考的志願表,我只填法律系,」陳新民開始回憶他融會理性與感性的人生起點, 「這個起點,來自於一則父親寄來的剪報。」
一則剪報 立志踏上大法官之路
高二那年,離家赴台北就讀建國中學的陳新民,收到爸爸寄來一則《自立晚報》的剪報,標題是「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內容則是報導當時一則新聞:翁岳生教授經總統提名擔任大法官,時年四十一歲,是中華民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大法官。文中特別強調翁教授出生於貧困的農家,只能就讀公費的師範學校,並在任職小學老師時,努力自修考上台大法律系,日後並拿到德國留學的獎學金。
這則剪報,對於正處徬徨少年時的陳新民來說宛若一盞明燈,當下他立定志向,以翁岳生的成就自許——拚到台大、德國深造、成為大法官,成了他對自己的人生路線允諾。
大學聯考時,成績甚好的他,一直深信自己毫無問題就能考上第一志願「台大法律系」,竟然在兩科考試(歷史及三民主義)時,太過自信,「我只花了十五分鐘就交卷,得意洋洋地走出試場。」在沒有仔細檢查下,以「一分之差」,進入第二志願政大法律系。
儘管政大法律系也是頂尖的好學校,日後政大同班同學的表現,也毫不輸於他的台大法律系同學,但這對陳新民而言,無異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年輕氣傲」是他對自我的檢討;也因為跌了這一跤,讓他迥異於絕大多數剛上大一的新鮮人,沒有沉浸社團、享受自由的空氣,反而比在準備聯考時更加努力,繼續苦讀,並且自修德語,果然在大一結束的暑假期間,他就順利回到自己預設的軌道,插班進入台大法律系。
嚮往德國 自修打下深厚人文底子
對於法律系的學生來說,由於我國法律是奠基於日本及德國的制度,想要出國鑽研,不是選擇日本、就是德國;陳新民之所以選擇德國,除了依循「翁岳生路線」之外,也與高中時迷戀德國著名作家赫塞(Hermann Hesse)的作品有關。
同時,陳新民也對西洋古典音樂入迷,而許多大音樂家如貝多芬、莫札特及華格納都是德國人,因此,德國之於陳新民,除了是法學聖地,更是充滿著藝術、文學與音樂的浪漫之國。
為了在前往德國前先奠定法學基礎,大三時他正式選修法學德文課,同時也開始自修閱讀德國憲法教科書,結果讓他受到翁岳生的青睞。
他記憶猶新地表示,大三他選修了翁岳生教授的行政法,上學期期末考後,翁岳生看到他考卷上引用許多德文名詞,頗為吃驚,立刻把他找到研究室,當場送了一本德國最流行的憲法教科書、Maunz的《德國憲法學》。
能從景仰的大法官手中得到一本德文原版書,「對當時還是大三學生的我來說,真的是一大鼓舞與肯定。」大學畢業前,他還翻譯德文小說,賺到人生第一筆稿費。
一九七八年大學畢業,陳新民馬上被徵召入伍服預官役,因為兩眼視差過大,無法射擊,入伍十天後離開軍營。
品酒會友 與世界接軌的開始
在新聞局短暫擔任八個月的科員後,陳新民決定申請德國大學入學許可,恰逢每兩年舉辦一次的中山獎學金考試,在七百餘名考生中,他成為十個錄取名額的其中之一。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底,他正式起程,前往德國慕尼黑大學。
有了獎學金的支持,加上語言與專業底子打得夠深夠厚,使得陳新民能夠將讀書與開展見識齊頭並進,除了讀萬卷書,更會行萬里路。
他在德國三年多的時間,總共離開德國十三次之多,尤其是在寫論文的時候,每三個月會完成一個章節,完成後,就開心背起行囊出國度假一周,放鬆回來後,再繼續下一章節。 也就是在這樣停停走走的過程中,陳新民認識了酒。
「當年留學時,德國的酒還很便宜,以白酒來說,一瓶五馬克左右,合新台幣才七十多元,有時新酒甚至比礦泉水便宜,印象中有學長為了省錢,把酒當水喝,每天都醉醺醺。」三年留學生活,幾乎喝透了白酒,這也種下了陳新民與葡萄酒的不解之緣,「幾乎每隔兩天,我都要和室友共飲一到兩瓶。」
有趣的是,在陳新民學成歸國之後,選擇定居在當時外籍人士較多的台北天母地區,「住在這裡,就是為了方便買到進口的葡萄酒。」回國後,他仍維持品飲葡萄酒的興趣及習慣,並將飲酒心得記錄成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