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面到立體輪廓
20年前,底妝的彩妝觀念正在萌芽,塗抹粉底是一種新嘗試,追求的無非是全臉的面具式妝容,底妝的目的就是能夠使膚色白皙;幾年後,彷若剛做完臉的肌膚質感,成為另一種美的標準,輕薄的妝感要看得出肌膚的透明感;時至今日,接近真實的骨骼輪廓成為新的底妝詮釋,甚至精準地利用不同色階的底妝產品打出臉部陰暗面,琢磨出鮮明深邃的臉部立體感。
炫耀式的叛逆轉變暈染式的優雅 儘管台灣深受日本流行文化影響,但染髮卻伴隨著待批判的色彩,那些年少輕狂想證明自己不一樣的學生,只想染出一頭耀眼髮色,忽略髮色與膚色之間的諧調性,大家最想知道的,無非是如何將髮色延長,很少論及染髮的美感;一直到7、8年前,染劑的進步終於能夠輕易調整東方人髮色,栗色、摩卡色、深棕色大興其道,更能襯托提亮黃皮膚的亞洲人,以棕色為底的色彩流行好多年;2、3年前,染劑科技又往前一躍,設計出跟隨潮流變換髮色的一次性覆蓋型染髮慕思與粉末,隨時隨地輕輕一抹,從粉紅、金、紫到橘色,各種色彩在髮梢上大放異彩,同時擺脫傷害髮質的顧慮,混搭髮色成為新寵,沒有侷限。
一見傾心百變美睫
到底整個時代對彩妝有多熱衷,不妨一探究竟到最容易疏忽的細節裡,20年前,刷睫毛膏已是妝容極致的表現,完妝的最後一個步驟,睫毛膏的戰場常才要興起;突然間,睫毛膏科技強勢像要掀起一場大戰,幾乎與龍頭大姐唇膏平起平坐,每個年輕女孩的化妝包,總有3~5支的睫毛膏,睫毛一刷再刷,假睫毛、種睫毛已是稀鬆平常,完全展現了眼部的立體輪廓,掌握了眼形的大小,設計師假睫毛更是搶盡雜誌版面。
幻色雙唇爆發力
流行的唇色是一種時尚指標,同時也反映了女人自身內在的渴望,古希臘時代,優雅的紅色是貴族的代表,中世紀時,女人認為玫瑰紅最能表現出美麗的容貌,1920年代,戰爭促使化妝品產品蓬勃發展,能掩飾悲傷,在經濟蕭條的30年代,紅唇是富人的象徵,60年代末,唇膏拜科技所賜,出現金屬色澤,而在化妝品起飛的90年代,流行的速度每年都在變,10年前,台灣市場流行一片穩重的豆沙色,而今,從韓風帶起的螢光粉紅帶來洶湧的爆發力,考驗著女人對時尚的靈敏度,更滿足亞洲女性雙唇玩色的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