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用一截小拇指大小的核燃料,就可產生相當於燃燒一公噸煤所得的電力。核能為什麼有這麼強大的能量?
人們對核能的恐懼主要來自於廣島、長崎和車諾比:兩顆原子彈改變了日本和世界的命運,一場核災則造成車諾比周遭4000人死於輻射導致的癌症,2萬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遭受污染。
雖然核能曾為人類社會帶來災禍,卻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自從1957年第一座商用核能發電廠開始運轉以來,已經供應了人們無數的電能。核能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能量?人類如何利用它來發電?
核能發電的基本原理,是以中子撞擊特殊原子(主要是鈾,次要是鈽)的原子核,使原子核分裂為二,在這過程中被撞擊者會損失一些質量,這些質量轉化為能量,將核反應器中的水加熱到遠超過100℃,再用這些高溫水(或蒸汽)直接或間接推動汽輪發電機,成為我們需要的電能。
原子核分裂時損失的質量其實非常小,但卻能產生非常多的能量,原理就是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所提:質量和能量可以互換。根據狹義相對論公式E=MC2(E為能量,M為質量,C為光速),只要損失1公克的質量,就可以換得2.151×1013卡熱量,可使21萬5100公噸的水,從0℃上升到100℃!要靠燒煤來達到這種效果,必須燒大約3000公噸才夠!
這麼小的質量,怎麼會變出這麼大的能量?原因在於光速C為3×108公尺/秒是非常大的數值,平方後又變得更大,和質量相乘後,會使能量E變得非常巨大。在這個數學式中,質量M的單位是公斤,能量E的單位是焦耳,也就是公斤×(公尺/秒)2,若讓1公克(0.001公斤)的物體質量轉變成能量,可算出E=0.001×3×108×3×108=9×1013焦耳。
焦耳的定義是從施力作功而來,一般人比較難以理解,不過若把焦耳換成一般人比較了解的能量單位「卡」(卡的定義是「使1公克水溫度上升1℃」),則1焦耳等於0.239卡,換算後就得出2.151×1013卡的能量。
操弄核分裂
為何核分裂會損失質量?這要從原子核的形成介紹起。原子核是由一定數量的中子和質子組成(兩者的質量很接近),但原子核的質量卻小於其中子和質子的質量總和,因為質子和中子結合時會釋放出束縛能(binding energy),使得系統總能量減少,由於質能可以互換,顯示在外的就是總質量變輕。
不同的原子核在形成時,所放出的束縛能不同,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周懷樸指出,原子核的束縛能在氫原子核中最小,隨著原子質量數增加而快速增加,到了質量數50~60左右的元素(元素週期表上鐵、鈷、鎳附近)達到最大值,然後平緩下降,因此質量數50~60左右的元素平均每一核子(中子和質子的統稱)的質量最輕。
核能發電是以中子撞擊鈾(主要是鈾的同位素鈾235)原子核,使鈾235的原子核碎裂,形成兩個較小原子的原子核;這些較小原子核中每一核子的平均質量,都比鈾235原子核中每一核子的平均質量輕,因此雖然撞擊前後中子和質子的總數沒變,總質量卻減輕了。
這種撞擊導致的核分裂損失的質量非常少,事實上若有1公克的鈾235發生核分裂,大約只會損失0.001公克的質量,但這已足以使215.1公噸0℃的水上升到100℃。
核能不論用來製造核彈或發電都威力強大,原因不只在於極小質量化為極大能量,還要加上反應源源不絕,也就是「連鎖反應」。原子彈是刻意不去壓制連鎖反應,任由反應在一瞬間發生,能量瞬間釋放而造成大爆炸;核電廠則須嚴格掌控反應狀態,一旦出現問題,馬上採取必要手段吸收中子,讓反應中止。
用中子撞擊鈾235原子核會造成核分裂,但會變成哪兩種新原子並非一定,產物可能有很多種,成一定比例分佈。不論哪一種分裂方式,都有一個特性,就是在分裂同時會放出2~3個中子,這些新產出的中子又會撞擊其他鈾235原子核,造成連鎖反應。
核分裂時新產生的中子速度都很快,約每秒1萬4000公里,稱為「快中子」,因此必須讓快中子穿過「緩速劑」來減到適當速度。目前的核能發電主要是用速度約每秒2.2公里的「慢中子」撞擊鈾235原子核來發電,因為這樣造成核分裂的機率最高,發電功率當然也最高。
若用慢中子撞擊鈾235的同位素鈾238,造成鈾238原子核分裂的機率很低,但有機會使鈾238原子核吸收一個中子,變成鈽239,然後其他的中子(不論快慢)撞擊到鈽239,也可使鈽239分裂而產生能量。
而快中子則不論撞擊鈾235或鈾238,均能造成核分裂,但機率都比用慢中子撞擊鈾235低很多。
在天然鈾中,鈾235大約只佔0.7%,其他幾乎都是鈾238,必須要將鈾235的比率濃縮到3~5%,做成燃料棒,才能用來發電。當燃料棒中鈾235的含量降到0.6%左右,發電功率已不符成本,此時就可說燃料棒「壽命耗盡」。
從核能到電能
核電廠後端發電原理和火力發電廠一樣,都是產生高溫蒸汽來推動汽機發電,只是前端產生高溫蒸汽用的方式不同,核電廠是利用核分裂放出的能量,火力發電廠則是靠燃煤。
核電廠反應器中的水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可當做中子緩速劑,也要負責把核分裂產生的熱能帶走。若根據反應器中裝的水來分類,可分為使用「輕水」(H2O)的「輕水式反應器」和使用「重水」(D2O)的「重水式反應器」,台灣用的是輕水式反應器,這也是較多國家使用的,少數國家如加拿大則以重水式反應器為主。
若依反應器型式來分,則可分為「沸水式反應器」(BWR,見右頁〈沸水式反應器流程〉)和「壓水式反應器」。核一、二、四廠用的是沸水式反應器,核三廠用的則是壓水式反應器。沸水式和壓水式是目前全世界最普遍使用的反應器機種。
不論沸水式或壓水式反應器,都是將核燃料做成小圓柱狀,密封在以鋯為外殼的金屬棒中,再浸泡在爐心水中。燃料棒必須密封的原因是避免放射性核種外洩,污染反應爐用水,不過燃料棒外殼難免有些破損,所以反應爐水中一定會有核種,但仍要盡量減少。
另外還需要以「控制棒」來控制中子數量,控制棒的成份主要是鎘或硼,這兩種元素的特性是會吸收中子,中子沒有了,就無法進行連鎖反應。核三廠除控制棒外,也藉著調整爐水中硼液的濃度來控制反應速率,核一、二、四廠則另有備用的硼液,萬一緊急時控制棒出了問題,插不進反應爐,就將硼液注入,強制停機。
|